苗兆光:华为经验的精髓所在、可学与不可学
2018-04-22 19:41: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振洲
我们学华为,要从学华为的思维方式开始。我打过交道的企业也有上百家了,大多数企业与华为的区别是:每推动一项变革,华为愿意在“何为正确”上下功夫。它做一件事情,会先花很大的气力去弄清楚,这件事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怎么做才能做对,它会充分思考,充分动员,然后才开始做。这一点,我们大部分的企业做不到。大部分的企业都是先干,还没想清楚“干成什么样才算对、怎么干才能干好”就开始干了,干着干着,遇到点困难,就放下了了。所以,我们在“何为正确”上下的功夫少了,在干上下的功夫比华为大,所以我们比华为辛苦,但做得没有它好。
这是华为区别于很多企业的第一个地方。华为的很多东西不一定适合我们,所以要学对。我研究企业这么多年,没有发现一个企业是靠复制别人获得成功的。但是,华为却是一个很善于复制别人的企业,它成功了,却又和别的企业不一样。大企业里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所以,除了学习别人,企业还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
01、我们要向华为学什么
我们能复制华为的什么?我希望讲完这一课,大家能够懂得如何去做选择。我研究华为20年,我的第一目标是帮得上你们,我研究华为的目的不是膜拜它,而是要从中得到可以帮助大家的东西。那么,我们学它的什么?
学全员持股吗?我确实看见很多企业走进华为,决心学习它的全员持股,认为只要全员持股,员工的动力就来了。但是,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这是美国人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全员持股的企业整体上业绩并不好。大概在1990年华为开始全员持股,同期,美国的500万家企业中,全员持股或大部分员工持股的企业只有2千家。这2千家企业我们都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因为它们中没有一个成为大企业。美国学者对此做过分析,他们认为全员持股企业的业绩不理想,可能是因为全员持股导致的效率太低,因为股权太分散了,不利于集中决策。而华为的厉害之处在于全员持股并没有对它的集中决策造成影响。
华为的“三高”(高压力,高绩效,高回报)文化也是很多学习者打算复制的经验,尤其是很多老板感觉正中下怀,认为会很管用。但是我要提醒大家,如果你单独把这“三高”抽离出来加以复制,效果未必好。任正非今天8月7日发表的一个讲话,半个月前公开了,这是华为《人力资源纲要》2.0升级版本发布的动员会上的讲话,讲得很好。我在新浪财经上顺手截了个屏,大家可以看到任正非讲话内容下面的网友评论,大部分都是很负面的评价,很多人在骂他。华为在2008年遇到过同样的公共关系危机,当时它第一次提出“以奋斗者为本”,强化“三高”管理。不幸的是,2007-2008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华为接连有6个员工跳楼自杀。当时的媒体对华为群起而攻之,华为遇到了很大的危机,采取了很多措施才平息下去。一个企业不可能在与你对立的社会生态中生存和发展,企业的价值观不能和社会的价值观脱节,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在学华为价值观的时候,也要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你的价值观和社会融合得越好,你才能生存得越好。对企业来讲,它面临这个问题。我不打算给大家什么答案,请大家自己做思考。大家不要以为别人的经验简单拿来就能用,华为是具备这样的能力,它按照这个方式能把事情做好,而我们是不是具备同样的能力?
再说华为的管理体系。大家去参观华为的时候,会感到震撼,你会感受到他们的流程化程度,他们的平台的能力,他们的员工的职业化水平,等等。他们确实很厉害,大家要问自己:我的企业现在能学到它吗?我们现在有条件学习它吗?
企业早期的时候是依靠机制来打天下的,等你发展壮大了,光靠机制就出问题了,比如山头主义,居功自傲,功臣们相互不买账,这时候就需要建体系。所以,企业学习别人不是机械照搬,而是要想清楚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学习别人的时机、条件和次序,是尤其重要的。
还学什么?请咨询公司。我看网上有人整理了各个企业所聘请的咨询公司的清单,有人看了就很感兴趣,有钱的公司也照着华为的清单捋一遍,但弄了半天,没变成华为。我真的见过一个煤老板,下面的员工只有一两百人,却花了1千万请埃森哲做流程。华为请埃森哲,你就也需要请埃森哲吗?他请我去做文化,我对他说:要做文化,你先得把埃森哲拿开,你的问题不在这儿。你连自己未来的业务方向都不知道的时候,你能做什么流程?流程是业务的载体,咨询公司是一个工具。什么叫工具?斧子,刨子,锯,凿子,这是工具。企业心中首先要有一个业务的目标,比如你要做一张桌子,这是你自己先必须解决的:我需要什么。工具不能帮你解决需要不需要桌子的问题。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