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刘戈:联想被怼 都怪华为
2018-06-01 00:35: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冬梅
2012年,华为的国际咨询会议上,华为的一位英国顾问期望任正非展望一下华为今后10年与20年的远景,任正非脱口而出:“20年以后的华为,我可以告诉两个字:`坟墓’。”任正非的回答让在座的30多位华为的全球顾问以及华为的管理高层大吃一惊,同时也明白了华为这家中国企业卓越的奥秘。
紧迫感和危机意识是企业家必备的潜意识,但是任正非在高规格的公开场合中直接如此评价自己企业的未来,的确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如果不耐心理解,真的会以为他在作秀。他当然没有,这只是他随时保持危机意识的一贯作风而已。

孤注一掷
1983年,技术副团级干部任正非因裁军而转业来到深圳,这一年他已年近四十。1987年9月,因在国企“犯错误”被迫辞职,43岁的任正非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公司的业务是代销香港产的电话交换机。
这和一度更加有名的联想的起家业务十分相似,联想也是从代理销售国外电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在联想和柳传志已经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全国的标志性企业和顶级企业家的时候,华为还是一家为生存而奋斗的小型电话程控机销售企业。比起当时的任正非,柳传志有着更高的眼界和视野,更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资源。
经过5年发展,华为1992年的销售额过亿,利润上千万。按理来说,继续“顺势”发展,将获得更大回报,实现“下海”目标。
任正非当时却做了个不可思议的决定:投资亿元研发自有知识产权的C&C08交换机。几乎同一时刻,在联想,柳传志和联想总工程师、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倪光南,也因为“贸工技”和“技工贸”之争,闹到互相告状的地步。最终,柳传志获胜,联想继续原来“贸工技”发展顺序的策略,生存第一。在此之后,这两家企业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其品牌特征也因此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含义。
独立研发自己产品的决定虽然使华为从此开始自主研发,但也将缺乏资金的它推向了孤注一掷的境地。无奈之下,华为只能通过向大企业借高利贷来渡难关。次年,C&C08机研发成功,并有了第一单业务。
为了适应电话进入家庭的消费大潮。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邮电部开始大批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世界电信业巨头西门子、阿尔卡特、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和北电网络等鱼贯而入。电信市场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
但华为义无反顾的杀了进来,这种英雄主义的气概,是一般企业家身上很难具有的。华为能够走到今天,和当年任正非力排众议投资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换机的决断有着直接的关系。从那个时刻开始,决定了华为最终将走上一条依靠核心技术突破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道路。
时隔多年之后,人们总喜欢把联想和华为做对比,两家曾经不相仲伯的企业也就是从差不多的时间,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定义,从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华为一直被公众当作中国企业重视研发投入的案例。而联想通常会被作为反例。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数字是,华为一年的研发投入比联想十年都多。事实上,研发投入有利于企业品牌价值提升。
发达国家企业用于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在销售额中的比重通常占到3~5%,高科技企业一般是10%,有的甚至高达20%,而中国这一比重整体不足0.5%。作为个案,华为的研发投入常年在15%左右,即使在国际最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中也毫不逊色。
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产品竞争力,并进而提升品牌价值,反过来,企业品牌价值又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同时获得高额利润再次投入研发,华为实现了研发投入和品牌价值的全正向循环。

以奋斗者为本
华为的成功,不仅是发展道路、发展战略的成功,更是企业文化的成功。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