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血拼全球对手的半导体称霸之路
2018-04-25 11:23:3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冬梅
一个是钱。半导体就是烧钱的游戏,建一个工厂动辄数十亿美元,光是一台ASML光刻机,售价就高达1亿美元,还不一定卖给你,比如对中国就长期禁售。
另外一个是人才。在高科技行业,人才就是企业的命根子。
最近一两年,内地半导体企业在整个东亚疯狂“挖墙脚”,引起日韩两国的恐慌,韩国人放话:不怕中国抵制“萨德”,就怕中国挖人。
韩国人当然应该忌惮,因为三星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战略的结果。
三星对人才的渴望,从李秉喆时代就开始了。这个帝国的创始人,很早就提出人才第一主义的信念。他声称,自己一生80%的时间都用在了育人选贤上。
李氏父子二人,个性差异很大。李秉喆锋芒毕露,善于表达;他有洁癖般的严谨,绝不允许半点差错,上飞机哪怕慢1秒钟,都会对秘书大发雷霆。
李健熙则相反,沉默寡言,很少袒露真心;他为人宽厚,允许下属犯错,且从不过问细枝末节,只关心大方向和战略问题。
但两人在人才问题上,却有着不谋而合的共识。
李健熙掌权后,对人才的重视,比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2002年,他曾当着众多社长的面说:“以前,是几十万人养活一个君主;今天一个天才能养活20万人。”
他还以比尔·盖茨为例,说明韩国只要有三个比尔·盖茨,整个国家就能提升一个档次。而自己的任务就是,寻找三名这样的天才。
尽管性格内向,李健熙对识人却有一手绝活。
当年,父亲曾开除过一名干部。作为高中生的李健熙,却认为此人是人才,建议父亲将他请回来。结果,这个人后来为三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同学看他插手大人的事,挖苦了他几句,他却说:“研究人的功课,我做得是最认真的。”这句话从一个内向的孩子嘴中说出,令人不寒而栗。
李健熙喜欢具有特质的人才,虽然不一定是全才,但一定要在某个领域拥有无人能及的天赋,同时还要有“从马车梦想到汽车”的狂热。
为了吸引人才,李健熙打破常规,为他们开出比CEO还高的薪水。他本人则亲赴日美欧等人才聚集之地招揽人才,从全球500强企业里挖人。
如今,三星已建成以三星综合技术院(SAIT)为核心的三级研发体系,同时还推行地区专家制度,每年派遣优秀人才到海外学习。
在李健熙看来,“不管这个人才有多贵,只要需要,就一定要招进三星。”而他的下属也清楚,凡是会长看上的人才,无论花多大代价都得拿下。
2001年,三星盯上一位半导体专家。
本来约好9月12日签约,结果头天早上发生了911事件,全美所有航班停飞。眼看事情就要泡汤,人事科科长李宪凤不顾疲劳,连续驾车13个小时,亲自赶到对方家中。
挖人可以不惜血本,但人才守不住,李健熙可是要发飙的。有一次,三星一位总裁被现代汽车挖走,李健熙不依不饶,一直找到总统那里,把人要回来才算完事。
三星最经典的一次挖角,是从台积电挖走梁孟松。
台积电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厂,梁孟松则是台积电的元老,FinFET工艺负责人,其功劳被认为仅次于公司技术副总蒋尚义。
2009年,梁孟松突然从台积电辞职,离职前跟公司签下竞业禁止协议。
之后,梁孟松前往韩国,在一个叫成均馆大学的地方任教。在那里,他只教一门课,每周授课时间不超过3小时,学生只有10人。
外界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成均馆大学就是三星投资的。台积电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有一次,梁孟松在邮件中不小心说漏了嘴,用三星的邮箱给导师写信祝寿。
根据后来披露的事实,梁孟松在成均馆大学的学生,都是三星的资深技术人员。
坊间一直将三星在芯片代工上的崛起,归功于梁孟松的“叛变”。但这种说法显然言过其实。事实上,三星早在2004年就开始做芯片,后来一直替苹果做代工,实力不容小觑。
三星不仅挖走了梁孟松,还曾打过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的主意。
据张忠谋自己透露,1989年李健熙到台湾视察业务时,曾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被他婉拒。
【4】
三星的崛起,似乎是靠拿命豪赌,然而,它的豪赌绝非匹夫之勇。也不是谁都可以像它这样豪赌,并且能够赌成功的。
市场上的机会,大抵分两种:一种是确定性的,另一种是不确定性的。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