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星血拼全球对手的半导体称霸之路

2018-04-25 11:23:3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冬梅

如果一个经济体或经济环境总是鼓励赚快钱,赚轻松钱的,也总是有快钱、轻松钱可以赚的,那就不太容易有人去……

这里面有个顶层设计与引导的问题,而不只是企业和企业家精神的问题。

文 / 华商韬略研究室

2017年,三星终结了英特尔25年的霸主地位,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同时,它还“干掉”苹果,成为全球最赚钱的企业。

最逆天的,它几乎控制着全球手机产业链命脉。手机三大件CPU、存储器和液晶面板,后两项它是全球第一,芯片代工则是全球第四。

三星称霸的领域,也正是中国人最心痛的短板。早在2013年,半导体就取代石油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产品,年进口额超过2200亿美元。这其中,三星也是最大“贡献”者之一。

然而,40年前,三星还在给日本人打工;30年前,三星还在生产廉价的“地摊货”;20年前,三星还在被美国和日本吊打!

它是怎么成为全球半导体之王的?它的崛起与称霸之路,也就是韩国的崛起与争霸之路

▲2017年,三星超越英特尔成全球营收最高半导体公司

【1】

三星的起点只是一家小商会,最早做贸易,贩卖干鱼、蔬菜、水果到中国。60年代涉足制糖、织布、化肥等领域。1969年成立三星电子,开始生产黑白电视。

六七十年代,半导体技术革命引领全球电子产业飞速发展。三星创办人李秉喆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高附加值的行业是韩国未来的希望。但他的想法也仅仅是给日本三洋打工。

当时,半导体技术垄断在美国和日本手中,李秉喆不敢有太多奢望。对于这个资本、技术双秘籍的行业,公司大多数人,包括关系亲近的社长,都反对投资半导体,连政府也不看好。

但李秉喆的小儿子,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李健熙却在长期考察、分析之后,盯上了半导体。理由是,韩国是个资源匮乏的小国,应该发展附加值高的尖端产业。

最重要的是,那是自己痴迷且擅长的领域。

几乎所有人的反对的中,李健熙对父亲说:“爸,就算只有我一个人,也要试试看那件事!”然后,在“半导体会搞垮三星”的言论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1974年,李健熙买下韩国半导体公司,剑指当时正在兴起的内存技术。

内存又叫存储器,是大多数电子产品的主要部件。根据不同的技术,分为很多种类,目前主流的是DRAM内存和NAND闪存,前者用作手机和电脑系统内存,后者用作手机闪存和固态硬盘(SSD)。

为了获得成功,李健熙先后50多次前往硅谷,引进技术和人才,倾注巨大的努力和投资,但事情的难度比他想像的还要高,年复一年,他所得到的都是不断的亏损。

或许是被儿子的野心与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打动,几近弹尽粮绝时,李秉喆终于出手支援了,他派出得力干将辅佐李健熙继续苦战。

两次石油危机也让李秉喆对李健熙的判断更加信念坚定:身处资源匮乏的小国,发展半导体更能让三星赢得未来:“一定要在我闭眼之前开始这个事业,这样三星才会安然无恙。”

1983年,三星在京畿道器兴建立第一个半导体工厂,正式向内存宣战。

然而,父子两人依然低估了这场战役的惨烈性。

在人们印象中,电子产品每年都降价。但内存很奇葩,它和化工品一样,是重资产、强周期,价格大起大落,涨起来数钱数到手软,跌起来连自己都想砍。

好处是,一旦熬过衰退期,你就是号令天下的老大。

在这个行业混,策略也几乎只有一个,要么拿钱砸死对手,要么被对手拿钱砸死。

英特尔是这个行业最早的玩家,1970年就将DRAM投入大规模应用,四年后横扫80%的市场。之后,日本人异军突起,击败了英特尔。

当三星染指这一市场时,日本人已经是世界霸主。

作为毫无市场地位的后来者,三星只能忍辱负重,从人才到技术,一步一步往上打。做学生是要付出代价的,从别人碗里夺食,围追堵截,短路封杀也都是家常便饭。

三星的代价付了一波又一波,也被对手一轮接一轮的吊打,风吹雨打,风雨飘摇中,李秉喆、李健熙越挫越勇,咬定青山不放松。

即便这样,前路也依然是坎坷。

先是技术难关难过,1983年,三星开发64K DRAM时,关键技术整整落后日本5年。到256K时,与日本相差2年;1M时,还落后1年。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