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区商业根本难点:有效订单密度不足

2019-01-04 11:03:43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作者:于海丽

既要突破密度瓶颈,又要同时满足即时、安全需求。因此,这种商业体首先必须是社区附近的线下实体店(解决即时需求和眼见为实的安全需求),其次要能消化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实现单店的订单集中)。什么样的商业体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农贸市场,社区购物中心。但这又回到原始的商业地产的路子上去了,显然不是社区创业者要寻找的答案。

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实体零售+虚拟地产的O2O服务成为一个方向,包括早前在南京的区享(该项目目前已停止),最近刚获融资的爱便利(现在转型做to B 服务商),以及保利地产推出的若比邻超市,都在探索这条路,实际情况也不理想。一方面线下店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合作的非标服务,只是简单流量导入,门店无法解答顾客咨询,无法把控服务质量。

不过线下实体+线上渠道的O2O路径依然有效。需要重点攻克的是:如何实现人力与实体店面的双成本下降?

这个问题,对于零售行业来说,是一个一直存在的难以破除的根本性难题。不过,盒马的互联网跨界打法,似乎有些凑效,但那又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不适合小成本操作。

近几年笔者通过不断的走访和考察,发现有三个项目正在不断靠近答案:重庆的田妈妈,山东的芝麻开花,北京的一心生活。

田妈妈是重庆万州一个四线城市的“餐饮+”特色集合店,店面设置在居民区内,与其他商户共同租下了其中的一个独立建筑。餐饮是其主要切入点和IP打造点,线上通过美食节目,打造网红店和创始人个人美食家IP,线下烹饪以无油烟、蒸煮、健康食材、进口烹饪设备为卖点,从家宴、聚会逐步嫁接养生、亲子教育等社区中高端需求。因此,并不严重依赖厨师的个人手艺,更多是场景化打造,成为万州当地非常知名的特色餐饮集合店。成本小,收益高,目前主要难点是非标服务的比重大,规模化复制存在一定难度。

山东芝麻开花,是一家线下实体+线上平台的社区综合服务商,前端吸纳本地KOL(关键意见领袖,如村镇长辈等)及其他有当地资源的人员共同构成门店合伙人,后端提供创业孵化及培训支持,对接当地乃至全国细分领域服务供应商。本地合伙人形成审核团,扮演投资者角色审核、评比入驻门店的各类服务商资质。线下落地门店采取微型农贸市场的结构,一层生鲜+百货,二层金融,三层幼儿托管+老年娱乐中心。店面为当地村镇闲置空间改造,人员为合伙入股,成本低廉,但需要有强大的地方政策公共关系操盘能力。

北京的一心生活,是互联网家政企业e家洁内部孵化的社区新零售项目,具有典型的跨界打法,跳出零售固有思维,通过与物业合作开发社区生鲜店与公益角,形成线下流量中心,线上小程序对接各类社区服务,店员由e家洁提供的保洁阿姨构成,实现了人力与店租成本的“双降”。这个项目是目前为止我见到的较为成功的极具模式创新且适合小成本操作的社区商业+互联网项目。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