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区商业根本难点:有效订单密度不足

2019-01-04 11:03:43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作者:于海丽

继社区O2O之后,社区商业的互联网改造和升级在新零售概念下又重新归来,再度成为创投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地产、物业、实体零售、互联网电商纷纷加大投资涌入进来:

1、继保利地产开出若比邻超市之后,又一地产巨头碧桂园也加入到发展线下社区店阵列,并已开出1000家线下门店的规模。

2、物业则在最近几年呈现密集上市态势,截至2018年12月初,已经上市(包括A股、H股、新三板在内)的物业企业已经超过100家,其中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有8家(绿城 、恒腾网络 、中海物业 、彩生活、雅生活、碧桂园、新城悦、佳兆业)。

3、实体零售中最为突出的两大业态——便利店和社区生鲜店也在最近两年呈现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便利店增速同比达23%,增长1.2万家。作为新零售的标杆,盒马鲜生从2017年开始加大开店速度,计划未来门店总数达到2000家,全国“盒区房”总面积也将随之扩大。区域社区生鲜头部企业如生鲜传奇、钱大妈、云厨一站等也纷纷公布了各自短期内的开店目标和异地扩张计划。

4、互联网电商涌入社区最突出的表现——享有“50天20亿投资”盛誉的社区团购,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蔓延。

当线上流量中心的格局趋于稳定,线下流量获取和迁移自然就成了各类玩家和资本博弈的焦点,从社区O2O到社区新零售,社区商业+互联网的改造和升级自始至终没有间断,无数创业者前赴后继不断试错,始终未能找到互联网赋能社区商业的真正有效的突破口。

究其原因在于社区自身特点所致:分散性、需求多样性、本地化强属性。

①分散,是因为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散落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因地形地貌和城市规划被各类商业建筑、公共建筑、道路桥梁等分割,造成流量的分散、物流的分散、网点的分散。

②需求多样,一个小区里住着各职业、各年龄、各兴趣不一的人群,他们的需求因其收入、职业、年龄、兴趣等不同而不同,具体到某一个需求就显得商业价值不足,但综合起来又隐现惊人的商业潜力,是一个相对“尴尬”的存在——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③本地化强属性,不同地区民风不一,甚至不同社区也存在不同的偏好,因此造成一些商业形态在A地生意兴隆,到了B地却门可罗雀。

以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根本性问题:单位区域内的有效订单密度不足。

如何突破密度瓶颈?近来兴起的社区团购,似乎摸到了一些边角,虽然做到了社区居民多单需求的集中获取(单位区域内提升订单密度),但无法实现即时体验、即时获得,依然是电商的操作,只是在渠道上做了优化,而且信任背书严重依赖团长(社群意见领袖)对产品的把关,产品一旦出现瑕疵,个人信用将面临崩塌,以团长为核心的社交电商将遭遇尴尬。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