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正非不是超级富豪,正是华为最大的危机

2018-05-28 10:45: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冬梅

其实任正非到日本学习过冬之道也是因为华为险些进入冬天,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华为核心的电信设备业务受到巨大冲击,2001年上半年,同行中的北电、爱立信裁员数万。思科巨亏26亿美元,朗讯险被并购,整个行业哀鸿遍野。同年5月,华为将非核心子公司圣安电气卖给爱默生,获得7.5亿美元收入,合60亿人民币,为华为过冬提供了棉衣,而2002年华为海外营收也才只有5.5亿美金,所以“华为的冬天”绝不是杞人忧天,它一定会再一次降临在华为的成长之路上。

四、僧多肉少的寒冬,华为能熬多久

为什么华为会像今天一样迫不及待的发展,如饥似渴,要求消费者业务继续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不断提高盈利能力;确保企业业务在5年内成为公司的业务顶梁柱;公有云业务集中精力追求规模增长。

华为的成就举世瞩目,它能实现任正非的人生目标,但是能满足华为公司18万人的梦想吗?在习惯了高速发展之后,手中握有股票的几万名员工,能接受自己的财富不增值甚至贬值吗?

在华为把圣安电气卖给爱默生的时候有些故事,可以见微知著,谈判刚一开始,一些员工听到消息,感到前途迷茫,害怕人事变动,害怕不适应外企的管理方式,于是纷纷要求调离圣安,调入华为总部工作,任正非没有批准任何的申请,后来任正非和孙亚芳跟圣安高管开座谈会,安抚大家才稳定住员工的情绪。其中有个圣安电气的员工,心里没底,早早就联系了一家外企跳了槽,后来听说圣安剥离后将股票价格涨到4倍,他说自己这一跳槽一下就损失了100万,太亏了。

亏不亏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计算得来的,那个离开圣安的员工如此,每一个还在华为奋斗着的员工难道不都是如此,想当年三国曹操“铁索连舟如履平地”,通过捆绑的形式把所有舰船所有人连在一起,声势浩大,可是没想到这是诸葛亮的计谋,一旦一艘装满硫磺的小舟冲进阵地,就是火烧赤壁的巨大失败,破曹的真的是火烧和东风吗?其实是曹军舰船的连接方式,这跟华为喊出的“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不是异曲同工吗?

任正非不是超级富豪,正是华为最大的危机

华为的冬天不是来自于外界,正是来自于其所标榜的强大之处,现在我们回到标题所讲的,为什么任正非不是超级富豪,BAT都是上市企业,而华为不是,针对上市,任正非有着深深的忧虑,“猪养得太肥了,连哼哼声都没了。科技企业是靠人才推动的,公司过早上市,就会有一批人变成百万富翁、 千万富翁,他们的工作激情就会衰退,这对华为不是好事,员工年纪轻轻太有钱了,会变得懒惰,对他们个人的成长也不会有利。”这是任正非对华为顺境的思考,那么逆境是什么呢?华为遇到行业衰退,或者没有能力兑现“所有者权益”,那么对所有人而言,手中的股票不能增值了,那么这些干劲十足的奋斗者会做出什么选择,会不会和那位提前跳槽离开圣安的员工一样呢?有了公司的股票,有个很好的位子,收入和地位都有了保证后,难道没有人会心满意足地想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舒服日子?

2016年5月,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演讲,表示进入“无人区”之后,“华为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在接受媒体采访问及华为的弱点时,他说:“华为公司3年前应该快垮了。为什么?因为大家有钱了,怕苦了。我们往海外派人都派不出去。大家都想在北京买房、陪小孩,都想在好地方呆。我们就琢磨:为什么不提升一线作战的人的待遇呢?我们确定非洲“将军”的标准与上海、北京的标准不一样,年轻人在非洲很快就当上“将军”。你在非洲干,就朝着这个非洲“将军”的标准,达到了就是“将军”,就可以拿“将军”的钱。现在我们的非洲员工根本不想回来。”

华为降低了奋斗者的标准,换得了将士出海,可是地球上的非洲只有一个,华为到哪去找另外一个“非洲”来维持公司的快速发展,来保持组织活力?熵增是不可逆的过程,除非能找到更大的系统来转嫁内部的成本,运营商市场饱和了,消费者业务短期内无法超越苹果三星,企业企业还需要5年才能撑起场面,所以华为瞄准了跟网络有关的公有云市场,并且迫不及待,因为有那么多把自己绑在华为这艘战船上的奋斗者希望华为能以更快的速度前进,他们手中也有华为的股票,他们也能体现华为的意志,在这个“以奋斗着为本”的企业中,他们早就把自己看作是企业的主人了,也许那些早期的奋斗者已经功成名就了,可是还有那么多刚刚加入华为的年轻力量呢,他们也是满心期待,于是就有了破格提拔,越来越多的破格提拔,来保持每个奋斗者的敏感,但是这个破格提拔和寻找非洲不是一样的道理吗?是在降低对奋斗者的要求来保持组织活力,是透支了华为的未来来实现当下的满足,这样的方式还能用多久呢?

如果东风和火攻同时出现,原本的优势立刻就会成为灾难!前车之鉴。

五、失去任正非的华为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