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神分裂”的华为:两种绝然不同的动物哲学为何能共存?

2018-04-04 16:51: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丽

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揭示了自然界物种生存演化的自然法则。各物种面对复杂多变、残酷且无情的生存环境,在生与死的抉择下,不断调适生理机能,适应新环境才能得以繁衍。每个物种痛苦演化的过程都昭示着令人敬畏的生存智慧。

企业也是一个物种,如何能够长久的活下来,能否从物种亿万年演存的法则中,洞见某种智慧使华为活得更久一点,是任正非每天都思考的问题。华为应对自然选择的动物精神应该是什么?任正非经过深入观察和思考,发现两种动物特别具有生存的智慧,一个是狼,一个是乌龟。前者能够让华为活下来,后者能够让华为活得更久。但是这两种动物似乎天然不搭,强行拉配,必然会精神分裂,华为是如何做到的。

一、“狼性”与“龟性”的错配

狼,代表着策略、速度、力量与野性的拼搏精神,具有敏锐的嗅觉、百折不饶、团结协作的奋斗精神。自然界中的狼能长期在极端恶劣环境下还能生存,可猎食所有的灵长动物。

乌龟,作为陆地上最慢的动物之一,爬行速度仅有0.5公里/小时,且心跳速度每分钟寥寥20-30次,遇到危险更是第一时间便钻进了自己坚硬的外壳中躲了起来。

“精神分裂”的华为:两种绝然不同的动物哲学为何能共存?

不过,龟可能是地球上生命最长的动物,它所展现的专注、坚持与祥和的精神标签与狼绝然不同。然而,华为为什么要学习这两种动物精神,且何以做到辩证的统一?

二、 “狼性”,让华为能够活下来

华为的“狼”是一匹来自冬天的狼。2001年,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首次把公司里的“狼性文化”定义为偏执的危机感、拼命精神、平等、直言不讳和压强原则,目的在于唤醒企业人的创业与奋斗精神。

狼有三大特点:敏锐的嗅觉、百折不饶的意志与团体作战。

华为的嗅觉从任正非创业之初瞄准1987年程控交换机技术的市场空白时便得以体现。坚守着ICT行业的本分,持续地将已有产品中的获利用于精确地满足市场所需——从交换机到光网络与智能,然后再到无线通信产品,步步为营,步步为赢,持续地体现着狼性的嗅觉!

华为尊敬奋斗者,“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价值输出为狼性的坚毅奠定了精神基调。从入职人员的“魔鬼式培训”到市场与业务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从创业之初所面临的资源不足,到发展壮大时应对全球各大竞争对手的百般阻挠,处处体现了华为人百折不挠的斗志!

然而,与前两者相比,狼性文化最重要的却是团队精神。没有华为内部的团队协作,一切理念都是空谈。

任正非崇尚狼性文化,他要让内部紧密团结,让所有人都充满斗志,像狼一样与对手拼杀。同时他更强调华为的力量来源于组织整体,而绝非仅仅依靠领袖个人。狼性之团结是狼文化最根本的要素。其中,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态度深入人心。正是在这样强烈的精神激励下,华为能够卓越地开展跨文化、破门墙式的无边界合作!

三、“龟性”,让华为能活得更久

可持续发展与生存并不矛盾,生存是为了发展。沉稳厚重是基业长青的必要条件,而砥砺前行则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必备基因。因此,除了“狼性”,任正非还倡导 “龟性”。

乌龟专注、坚韧、心无旁骛。

华为已有30出头,这在一个企业平均年龄仅为3-5年的国度而言,实属不易。但更不容易的是华为一直以来对本职工作心无旁骛的专注。华为追求实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自修内力,加大核心业务的研发投入,不上市,不搞圈地运动,不为投机的诱惑所动。但在面对各式各校困难的同时又发挥着乌龟的坚韧精神,自我批评、自我反醒与持续改变,通过管理及业务上的不断创新以适应的环境变化。

做得好并不代表一直做得好。动态地来看,相对于企业,个人当然是灵活的。但是,任正非很早就意识到,无论自己怎么追赶,却还是赴不上时代的变化。何况企业!

所以对于企业来讲,想要活下去就要求变,否则还是等死。乌龟可变,一是变温,二是变形。两种生理机能使得其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异常的坚韧与顽强。所以,面对同样就弱肉强食的通讯市场,自适应能力是求生的法定。

学习乌龟不仅强调员工的隐忍,强调产品线的慢工出细活,其实它更强调一种在默默无闻中求变的精神。华为一直在变,从理念到战术。可是,核心没有变。坚持狼与乌龟之间辩证统一的核心理念,实施适应性的战略与战术,身处成长的壮年却依然“聚焦”专业领域,不忘初心。

四、“狼性”与“龟性”的融合与统一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