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自危的后智能手机时代下,OPPO会是这个逆势增长者吗?
2018-04-01 23:06:38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冬梅
这种在技术研发与落地上的严谨做法,实际上破除厂商视角,选择消费者视角,用OPPO自己的话说,“脚踏实地的同时也要仰望星空”。其背后更是吸取很多过往其他企业的很多经验教训,倘若一项新技术的研制、验证成本不能让消费者来承担。
实际上,OPPO正在很多消费者最需要的功能研发上领先业内。比如最早OPPO推出的潜望镜式双摄带来5倍无损变焦、“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VOOC闪充都是提升消费者使用体验的最生动的例子。

OPPO产品经理王伟在媒体沟通会上介绍R15系列新品
机海大战需要品牌辨识度
手机行业的同质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这使得这个产业越来越呈现了“快消化”的趋势——手机越来越像是矿泉水、可乐等快消品,在产品层面上区别不大,但是品牌却是占领用户心智,形成品牌差异的重要手段。
实际上,品牌差异化也是成熟产业最终的竞争方向。
很多手机厂商的品牌经营,容易和自身市场需求相脱节,过度营销、恶俗营销的做法前两年尤为常见,这两年比较常见的则是机海战术和细分市场——每一块市场去占领,通过细分不同产品线,每个产品线主打一个消费群体。
这种做法必然是有其合理之处,至少它能保证品牌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取得一定的销量,最终保持整体销量——这也是大多数成熟品牌的固有策略,不仅仅是手机行业,电视行业、汽车行业等等产业都是如此。
但是我们也可以去看看其他不同的路径——压缩产品线,聚焦品牌信息的风格。像OPPO 十年如一日,始终维持了一个调性,在品牌投放、市场投放层面也讲究策略、方式,目的是达到给消费者传递品牌意志。
这就是OPPO高管所说的“把品牌做大,又要把品牌做小”。

OPPO副总裁吴强介绍OPPO未来将从四大维度突破
所谓的“做小”,指的是针对一个消费群体,传递一种品牌意志,也就是说,“一个品牌、一种声音、长期浸淫”,这就像定位理论所说的——以“打造品牌”为中心,以“竞争导向”和“消费者心智”为基本点。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确保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地位。
所谓的“做大”,指的是针对整体市场,通过占领用户心智的方式,获取更大的销量,让品牌的声量变大。
在这里似乎不得不探讨一个问题,手机营销渠道。
渠道似乎被看做是消费者触及和品牌声音传递的直接方式之一,这也是前几年线下和互联网手机之争的一个核心点。
在很多人看来,渠道落地意味着销售网点的落地,过去只能覆盖一线城市或是线上用户的渠道,终于可以在四到六线城市铺开,并且争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可这种理解实际上是狭隘的,OPPO对于线下渠道不止于“营销触及”,考量得更多的还有另一个方面,服务。线下渠道之所以要存在,是基于目前三到六线消费者习惯和互联网服务能力暂时缺失的大行业背景。
互联网解法固然是大势所趋,可消费者中的大多数却仍被牺牲在外,同时互联网渠道依旧存在服务缺失的问题,这在短期是难以补足的。
线下渠道之所以仍至关重要,正是因为线下渠道给消费者带来的全套服务——从专业推荐讲解到后期的售后保障。
手机行业渠道漫长,企业的意志在通过漫长渠道传递时,很容易出现变形,企业意志传递时如果出现变形,最后会导致一连串恶性后果。线下支撑,其实是通过重资产的方式,保证企业战略、服务能够百分之百不打折扣地落地执行,而不是很多人简单理解的——收割手机小白的智商税。
打个比方,90%*90%*90%*90%*90%=59%,最后的结果其实是个不及格的分数。渠道落地,并不仅仅只是意味着销售渠道的落地,而是企业战略、企业意志、品牌形象、售后服务的100%落地。
也正是如此,OPPO与众不同的产品研发、品牌与渠道所达成的销量与市场占有一直让行业“羡慕嫉妒恨”。
这也是为什么,在手机行业销量集体下滑的大环境下, OPPO在2017年的销量达到1.118亿部,相比2016年取得12%的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全球第四手机品牌的地位。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