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厉害了!上海这所小学上了苹果公司最新发布会

2018-03-30 14:34: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冬梅

数学学科组一直是学校探索个别化教育的排头兵。他们先是指导学生整理自己的“错题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后来发展到制作“作业档案”,记录下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思路,建立错题库。

基于过去积累的资源,他们开始在课堂上尝试“分层练习”,每堂课出10~15题,分三个星级的难度层次,学生分步完成,教师逐层讲解,实现知识点讲授与当堂练习结合,提高教学效率。随着这一做法的推广,纸张浪费、题目固定、批改反馈不及时等问题逐一凸显。

何不向信息技术借力,攻克有关效率和针对性的难关?校长吴蓉瑾提出运用“云计算”技术,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建设一中心的“云平台”,以数字化实现教学改革突破的大胆设想,“引进新技术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我希望借助信息化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效益,进而达到我们的理想境界——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空间。”

于是从数学学科开始,卢湾一中心踏上了以数字技术再造新课堂的漫漫征程。

学校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综合考虑触摸屏、手写、护眼效果等因素,选择将iPad作为学具引入课堂,辅助教学活动,先后购置了50台iPad;同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随需”的移动学习,学生不再被局限于专用电脑教室里上课。

用iPad上课,其实只是介质的改变,更实质的变化则由信息整合和数据处理引发。

厉害了!上海这所小学上了苹果公司最新发布会

学校与IT公司合作,开发搭建了包括“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知识空间管理子系统”“分层教学备课子系统”“学生跟进练习与自主学习子系统”等十个子系统在内的学习平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学习资源库,里面有海量的教案、习题、文本、图片、视频、教学软件等。

教师可以从中获取分层命题、课件开发等共享资源,再加以个性化编辑,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堂练习题库。更重要的是,学校在IT公司的协助下尝试以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实现教学精细化。

凭借相关技术,课堂上反映学生思维过程的每一次点击、手写和涂改等痕迹都被真实地记录下来,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也即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据此向学生提供个别化指导。

各学科教师各自为阵,分头试验iPad进课堂。语数外三门学科分别在二、三、四年级试点,各班每周轮流用iPad上1~2节课。随着改革试点的深入,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争议也此起彼伏,但这些问题和议论却推动了“云课堂”的进步。

针对外界对电子设备的使用影响学生视力的担忧,学校把眼科专家请进教室听课,并根据专家建议将每节课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严格控制在15分钟以内,坚持定期为试点年级学生检查视力。

针对“云课堂”只不过是纸质练习簿变成电子练习册的质疑,各学科开始各自寻求教学与信息手段有机结合的着力点,数学课设计学生自学探究的环节,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流程和进度,语文课在增加阅读量、校正写字笔顺上下工夫,英语课则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增加口语练习。

针对“云课堂”上师生受限于设备,缺少交流沟通,人为造成“信息孤岛”的倾向,学校请公司研发了“云课桌”,一块供四五个学生同时使用的触摸屏,既能分屏,也能合屏,实现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依共存。

“我们始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螺旋上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团队也在战胜一个个挑战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吴蓉瑾说。

◎ 针对性指导从模糊走向精准 ◎

这是一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赵佳琳老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自学视频、完成基础练习题等,初步掌握了位置表示方法和数对的基本知识点。

这节课一开场,不再有新授环节,赵老师直接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学成果,大家七嘴八舌将所学知识回顾梳理了一遍。然后赵老师把课前三道练习题的电脑批改统计结果公布在大屏幕上,四类错误一目了然,师生共同讲评,查漏补缺。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