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消费者更近的“一小时生活圈”,零售巨头们如何把它收入
2018-12-03 20:31:06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作者:王冬梅
整体上,阿里的“三公里理想生活区”覆盖了传统物流、本地生活等多个产品形态,包含的合作节点包括地面合作伙伴、线上商超、本地商家、末端配送、菜鸟物流等等。
除去京东、阿里,以每日优鲜为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务也是一小时生活圈的参与者,或者说它们是比京东、阿里更早被消费者熟知的品牌。这部分本地生活服务品牌的核心在分布式的城市前置仓,以五公里为覆盖半径设置前置仓,主要包含水果、快消、生鲜等品类。
在物流和仓储成本上,本地生活服务商家的投入较高,但是随着京东、阿里对一小时生活圈的渗透,将会对这些商家造成很大冲击,缺少资本支撑和用户认可的品牌,随时可能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玩家就是美团,美团对于三公里、一小时的高频渗透主要集中在外卖领域,虽然美团也有自己的掌鱼生鲜,但规模尚小。美团的核心在大量的末端配送人员和无数的夫妻店。但美团和饿了么类似,外卖性质的平台更多是在赚取配送佣金和商户抽成,它们并没有参与到零售的网络中来。当然,不排除美团或者饿了么未来会有进一步的动作,释放配送员的更多能力。
“一小时生活圈”的钥匙在哪?
在美国,很多传统零售商主动要求接入末端配送,这一点甚至比国内还要更明显。被亚马逊收购的Whole Foods超市,已经把超市的日常配送纳入Prime Now体系;沃尔玛、Kroger等主动对接配送商,捧红了一家第三方配送服务“独角兽”Instacart;星巴克、麦当劳在国内也是这样的路子。

相比国外,国内的前景应该更好。一是大量的地面末端配送大军,成本相对较低;二是移动支付背后的场景丰富度和用户数据维度更好。
其实你看,国外和国内走的路子基本相同,只是一个更主动一些。国内的传统商超其实也并非不主动,而是在面临选择上有些拿不定主意。渗透一小时生活圈的目标虽然诱人,但店面、物流以及线上线下各个主体的协同成本非常高。传统商超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难免会进行考量,究竟选择哪一个才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我之前分析过京东与沃尔玛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构建一小时生活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线上与线下的融合程度,而这种融合要看线上具备什么能力开放什么能力,线下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双方融合后产生的化学反应。
拿京东和沃尔玛来说,依托京东技术和智能供应链等优势,实现“三通”(用户打通、门店打通和库存打通),也有沃玛和京东到家的深度协同,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