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距离消费者更近的“一小时生活圈”,零售巨头们如何把它收入

2018-12-03 20:31:06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作者:王冬梅

自2016年的零售革命开始,线上巨头对线下场景的抢占和改造就没停过。

一个直接的原因在于,线上流量触顶、用户红利殆尽,电商巨头不得不将目光聚焦线下。往好处看中国还有一半的非互联网用户,他们还依附于线下市场。

阿里、京东甚至拼多多,这些企业对于农村市场的开发还远未结束,可以说电商市场上一个十年的最后阶段,核心关键词只有一个,下沉、下沉、再下沉。

相较被视为处女地的农村市场,需要旺盛、高频的城市用户对于电商巨头来说,始终是刺刀见红的必争之地。当这些电商巨头喊出回归线下的口号后,就意味着比拼的核心是谁能离消费者更近,这就是“一小时生活圈”的由来。

三公里,争分夺秒

按照城市人口密度和交通状况计算,以三公里为半径、一小时为时长,电商巨头能够覆盖城市的绝大部分消费者,但传统的远距离物流体系却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圈。

尤其像阿里平台上的商家,仓库分布不均配送时长不定,这样的体系无法满足“一小时生活圈”内消费者的即时订单。配备前置仓的社区O2O,虽然满足了一小时达,但货品的种类局限在快消、酒饮和生鲜等几个小类别上。

消除这种体验差别,是电商巨头们眼下竞争的核心。如何离消费者更近,满足消费者三公里、一小时的即时需求?

京东的做法是搭建一个“一小时网络”,这是我自己创造的一个词汇。所谓的一小时网络是指,京东利用线上与腾讯的合作关系获取流量(客源),借助自己的物流体系、供应链能力和末端配送大军(达达—京东到家),再结合沃尔玛、永辉、家乐福、步步高等地面合作伙伴,编织的一张满足消费者即时需求的零售网络。

有别于京东固有的物流体系,这张网络涵盖的商家和物流属于末端配送,同我们常见的外卖更为相似,但在线上线下不断融合的前提下,它所能发挥的职能越来越丰富,到今天依托京东与地面商家以及京东自营(京东之家、京东专卖店、京东便利店、7FRESH)愈发紧密的配合,已经能承担外卖之外的配送服务。

比如京东与沃尔玛的库存和供应链打通之后,如果消费者购买的某款鼠标在沃尔玛的配送范围之内,那么配送员就能直接从沃尔玛提货为消费者送货上门。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地面商家加入京东的一小时生活圈,这样的即时消费需求未来就能够拓展到更多品类。

另外一家电商巨头阿里,依托天猫以及后来的口碑+饿了么,也在布局三公里生活圈。去年8月宣布“三公里理想生活区”后,今年2月又进行了升级,之后再收购饿了么以及饿了么星选推出后,又得到了一次扩张。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