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华为的成功,归根结底是灵活运用了孙子兵法
2018-06-29 14:16: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丽
外界偶有华为狼性文化的传闻,一位与华为长期打交道的人士说,无外乎两方面:一方面提供了优越的薪酬和项目提成激励,另一方面一旦重要客户或项目搞砸,过去功劳一笔勾销。走马换将在华为的权力基因中,极为果断且频繁。华为目前有14万员工,充裕的人力资源储备和具有诱惑的薪酬激励制度,使得华为的海外扩张具有先天的狼性和残酷性。 “国内来的华为主管一个比一个厉害。” 熟悉华为文化的卢森堡中资银行业人士意味深长地说。
华为给欧洲带来的冲击是明显的。2009年被华为超越之后,诺西看上去已经无可救药了,当年亏损达20亿美元,市场弥漫着对诺西的悲观情绪,可以比照的是,华为当年净利润超过20亿美元。2010年诺西有过那么一次短暂的机会重新反超,当年诺西以12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Motorola)移动基础设施。这笔交易重要性不言而喻,北美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市场,却是华为屡屡碰壁的魔咒之地。爱立信因为收购了破产的北电网络,使得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增长了一倍,让一度陷入困境的爱立信东山再起。
在没有华为参与的市场,爱立信、诺西和阿朗日子都比较好过。所以不难理解,2010年诺西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基础设施揭晓后,马上就以摩托罗拉的名义将华为告上法庭,称它偷窃了知识产权。这一次华为不甘示弱,也将摩托罗拉告上法庭,指责将华为开发的技术无条件转移给诺西。
一直以来华为也在谋划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基础设施。作为模拟信号时代的电信设备业王者,摩托罗拉失落于GSM之后,只剩下不断被分拆出售的命运。华为与摩托罗拉更早时候就有密切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华为还为后者研发和提供了系列专利技术。在还没什么名气和影响力的2003年,华为甚至有机会收购摩托罗拉的移动基础设施业务,最后因为摩托罗拉管理层变动搁浅,这些都发生在2004年思科发起对华为知识产权诉讼之前,那个时候,华为还没有任何包袱,不被任何人觊觎。
2011年摩托罗拉同意支付华为技术转让费,双方官司以和解告终,但诺西对摩托罗拉收购标的额也从12亿美元降为9.75亿美元,华为的专利价值可窥一斑。这是华为第一次在知识产权大战役中获胜,其意义是鼓舞人心的:人们不再把华为作为一个简单的模仿者和跟风者看待,终于到了华为开始当领路人的时候了。
国际化20年的磨砺,华为内部可以短暂地击掌相庆了。那些在海外开疆拓土,以理工科为主要学业背景,以数理逻辑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华为员工,正在进行生活观念上的更新。这颇符合华为公司的美丽愿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
一次任正非在欧洲视察,在华为海外公司的门口,见到一位华为女员工远远地将宝马X5停下,然后才走过来见他。
“为什么不把车开近一点停啊!”
“有些不好意思。”
“为什么不好意思呢,华为人就是要艰苦奋斗,也要尽情享受生活。”
任正非这段问答很快在华为的海外公司中流传。
国际化曾经让华为和任正非安然度过2002年IT泡沫破裂后的冬天。历史上华为曾有两次闻到死亡的气息。更早一次是1992年,成立才5年的华为因为资金链紧张,被迫改为集体企业以获得银行贷款,渡过了难关。2002年这场被赋予生死意味的赛跑,无论对华为还是对任正非都具有刻骨铭心的意义。在IT泡沫破裂的2002年,华为当年收入锐减80亿。如果不算上新增加的2亿美元海外收入,实际收入锐减近100个亿。大批人员离开,内外矛盾交集。任正非在内部所做的《华为的冬天》广为流传。他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当时还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番痛定思痛的演说前后几年,任正非累垮了,身体多项疾病,甚至动过两次癌症手术。
2002年华为差点崩溃。多年之后,在给华为的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轮值制度辩护时,任正非说,他为当时没有能力控制公司感到内疚。那时候,这位40岁才创业,未来将引领中国企业国际化潮流的商人,有半年时间都在做噩梦,梦醒时常常哭。彼时任正非已58岁,近花甲之年。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