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冲向万亿市值,它是怎么做到的,这又意味着什么?
2018-06-18 05:11:22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冬梅
据他统计,标普 500 指数里的 454 个公司在 2004 年到 2013 年间共花了 3.4 万亿美元用于回购,占了这些公司总收入的 51%,另外还有 35% 花在了分红上。他在这些资本回报项目中紧随华尔街在意的短期利润而忽视了投资。为此,拉佐尼克建议 SEC 取消回购条款中的“安全港”规则。
![]()
今天美国大公司没几个不这么做的,曾经不分红和回购的苹果和 Google 都顺着华尔街每年送去大笔利润。特朗普税改降低它们将海外利润和现金储备搬回国内的成本,这些钱是苹果回购股票的资金来源之一。
最大科技公司里做法和苹果截然相反的只剩下亚马逊,至今还是自己尽可能把利润拿去再投资,而不是分给股东——亚马逊已经连续 6 年没有回购股票。
亚马逊目前市值是它年利润的 256 倍,这是个很高的数字。苹果是 20 倍、Google 是 60 倍、腾讯 43 倍。
主要差别在于华尔街相信苹果应该把利润拿出来回报股东,而不是投入新业务。但同时它们也相信亚马逊自己把钱花在新业务上比直接现金回报股东更好。
追逐市值好处显而易见,但公司应该这么做吗?
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1970 年代说的一句话被广泛引用: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赚取利润,只要它符合游戏规则。这听起来有些残酷,特别是今天的大公司影响着上亿人的生活。
但这是一派流行的观点。弗里德曼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探讨企业社会价值,他的观点立足于如果商人确实有社会责任,而不是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商人如何知道社会责任是什么?个人的自主选择能够决定社会利益是什么吗?所以商人还是应该创造更多利润,增进社会效率。而投资这些公司的本身也包括政府养老基金之类的机构——增长最终会回报给公众,这也是在实现社会价值。
这也是目前企业以各种方式回报股东的理论基础。
拉佐尼克教授持不同的观点,他在 2014 年提出一套“没有繁荣的利润”的理论,刊发在《哈佛商业评论》,获当年的?HBR 麦肯锡年度奖。
“企业把利润花在回购而不是研发和员工薪酬,会减缓创新并削弱了经济增长,”拉佐尼克说,“高管利用数万亿美元的股票回购来取悦自己和大股东,导致中间人群出现收入不平等、工资增长停滞。”
拉佐尼克认为苹果在耗费巨资回购、分红的时候,忽视了苹果店里不拿提成的底层员工,忽视了供应链企业如富士康的员工状态。他觉得股票回购的后果是经济、社会和道德上的灾难:净投资减少、股东价值损失、创新能力受损、员工受到剥削、高管薪酬飙升。
他认为企业应该先把利润用于培训或留任员工,缴税使政府部门有预算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培训和知识,然后剩下股息分红,如果公司足够盈利的话。
在 1970 年代股东价值理论盛行前,美国上市公司通常对利润的处理方式是留存或者再投资。公司用留存收益提高员工竞争力,为工人提供了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保障,从而为公平、稳定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但在那之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观点成了主流,而这在通用电气传奇 CEO 杰克·韦尔奇看来是世界上最愚蠢的想法。
![]()
1980 年以来全球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 GDP 几乎都在上涨,生产效率也在提高,但是工资占经济的比重却多在下滑(图/SOMA)。
曾经苹果的做法和两派观点都不太一样。乔布斯显然是没有把利润变成股东价值,但他也不是一个大谈社会责任的人——苹果在他治下不但不捐款,甚至还和 Google 等硅谷公司结成同盟打压跳槽员工薪酬。
苹果在硅谷也不算是个高收入的地方,乔布斯在 1980 年代一次接受采访时就说过自己要创造一种有满足感和使命感的工作状态:你更努力、更长时间地工作;不断面对时间压力;承担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够承载的责任;你不度假,甚至连周末都不休息……但你却不在意这些,你就是喜欢这份工作,没有它你就活不下去了。
满足感和使命感来自那个公司存在的价值——带来体验更好的产品。整个苹果公司每年所有的利润和精力都被聚集起来创造那么几个产品。
所以苹果为什么不把 3800 亿美元投入新业务?
美股里买股票的主要是投资机构。分红、回购还回去的钱并不是立刻变成现金买房买船,这些钱会被立刻用来做新的投资。
苹果把钱送还给股东,而不是自己去做新的投资。这等于是承认投资人把这些钱拿去做其它投资,能比苹果自己投入新产品获得更高回报。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