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苹果冲向万亿市值,它是怎么做到的,这又意味着什么?

2018-06-18 05:11:22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冬梅

人们总是对整数有着一种莫名的热爱,尤其是当数字和钱连在一起的时候。万元户、百万富翁、独角兽(十亿美元公司),或者万亿市值公司。

万亿是个模糊的大数字 ——大概相当于中国上交所141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4或者半个多意大利的GDP。

去年年初的时候,万亿公司好像还是个挺远的事情。当时最值钱的公司苹果也才值6100亿美元。一年半不到,苹果已经价值9350亿美元。

苹果冲向万亿市值,它是怎么做到的,这又意味着什么?

图中Alphabet即Google重组后的母公司。图/冯秀霞,好奇心日报

到突破那个象征意义的数字,似乎也就是几个月的事情了。《金融时报》专门做了一个冲万亿系列报道,它有名的金融专栏LEX认为苹果是希望最大的那一个。

但研究全球四大科技公司多年,做了一系列演讲的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斯考特·盖洛维(Scott Galloway)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还是坚持自己早先的观点,亚马逊会比苹果先到那个大数字。

去年夏天还在和Facebook争夺第四名的亚马逊已经超过Google和微软成为第二——它的市值增长速度比苹果还快,从去年年初的4000亿美元到目前的7965亿,将近翻倍。

而不管哪个公司先到一万亿,都代表着一种变化。

考虑通货膨胀苹果不会是第一个万亿公司,但它依然是一次突破

算上通货膨胀,价值一万亿美元的公司其实早就存在了,164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差不多价值?7.9万亿美元。类似的万亿规模公司还有法国密西西比公司(6.5万亿美元)、英国南海公司(4.3万亿美元)。

甚至最近几年也有公司比苹果更早到达万亿规模。沙特阿美在2010年价值4.1万亿、中石油和拆分前的标准石油都有过万亿美元市值。

上面这些公司有着一些共性。比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基本上是殖民帝国的前锋,垄断航线、掠夺资源、发起战争。财富和生命都是它的商品。

法国密西西比公司不但垄断着18世纪新大陆最重要流域的商贸,还和英国南海公司同为全球最早的股市泡沫。

而各路石油公司则各自垄断着石油产地或市场,它们有技术创新,但同样不缺少政府给予的垄断地位。

苹果冲向万亿市值,它是怎么做到的,这又意味着什么?

Alphabet是重组后的Google母公司

苹果,以及市值紧随其后的亚马逊、微软、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腾讯太不一样了。产品和服务帮助它们建立了各自的商业帝国,服务和产品争取到数亿用户的个人支持——不论它们今天与政府的关系,高增长阶段没有一个公司靠的是政府订单。

地缘政治、权力寻租不再是做一个大生意的必要条件。

尤其是苹果。其它科技巨头至少垄断着一个特定地区的市场:搜索、社交、在线零售、企业办公。苹果不但不垄断任何市场,而且它卖的东西都有更便宜的替代品。

全球最值钱的生意从战争、贸易和石油,变成为个人提供更好设计、更好体验的产品与服务,这本身也说明文明往前走了多远。

苹果逼近万亿除了因为主业表现太好,还因为库克花了3800 亿美元“炒股”

究其市值增长的原因,还是iPhone太赚钱,新手机涨到8388 元,销量也不见明显下滑。苹果一年600 多亿美元的净利润是一大刺激。

iPhone的前景看上去依然可期。智能手机生意虽然已经增长到头、而且技术也没大突破,但是也没有公司真的追上苹果,或者找到智能手机之后的新市场。当Android公司互相挤压,利润日渐稀薄的同时,iPhone反倒越卖越贵赚的越来越多——人们往往愿意为24/7 不离手的东西付出更高溢价。

曾经微软和思科也都被华尔街当成冲万亿的标的,但它们赶上的是互联网泡沫,微软 1999 年最高点的市值是盈利的 39 倍,而思科 2000 年市值顶峰时是 127 倍。相比之下,苹果目前 9350 亿美元的市值不过是它年利润的 20 倍。

乔布斯推动的发明是苹果的根基,但苹果成为市值第一公司还是库克时期。2010-2011 年间苹果市值才超过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第一。

在赚钱机器之外,帮助苹果股价飙升的还有库克给股东的回报。一种是分红,把利润按比例分给持有苹果股票的人。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