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汉:从“疯狂的苹果”看通胀“灰犀牛”
2018-05-21 15:13:16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王振洲
苹果期货吸引了大量游资关注,通过一方面在山东、山西、甘肃等地区采购大量苹果现货“锁仓”,另一方面大肆在期货市场开多单。目的为在远月期货合约到期时,空头拿不出足够现货进行交割,以此实现逼空。理论上来说秋季为苹果的丰收季,同时近月合约交割标准从严,因此期货市场最初体现出的是远月合约贴水的反向市场结构。而随着减产预期日渐浓重,资金布局远月合约,远月合约转为升水,苹果期货也转变为正向市场。
暴涨的行情引起交易所关注,5月11日,郑州商品交易所发布通知,自2018年5月16日结算时起,将苹果期货1807合约交易保证金标准上调至10%。并于16日再次上调保证金至15%,于5月23日结算时执行。至此,苹果期货高位回调,持续暴涨行情被打断。

2. 年初以来主要农产品均出现走强迹象
18年以来,大宗商品中黑色系哑火,农产品长期不温不火的行情却出现逆转。大豆、豆粕、棉花先后都走出一波行情。与苹果期货类似的是,均是由于极端天气导致市场燃起减产预期,而郑棉接力苹果暴涨,部分为苹果期货被“调控”后的资金“溢出”效应。
美国农业部(USDA)棉花新作首次预估分析报告中,18/19年度预期消费调增102万吨,同比增幅3.9%,而产量调减27.1万吨,同比减幅1%。虽然对单产同比下滑市场形成了一致预期,但期货市场表现并不突出。郑棉CF901和809合约上周大涨约6.5%,而近期郑棉暴涨主要的催化剂,一是来自于5月14-15日新疆大风暴雨天气加重5月初降温灾情影响,补种的棉田再次受灾;二是来自于苹果期货调整后,游资流入的“溢出”效应,针对天气的炒作策略几乎如出一辙。
大豆和豆粕的行情略有不同。首先,共性之处仍是在于主要产区减产预期导致市场对供需关系边际变化发生改观。今年以来,阿根廷因干旱而造成的大豆减产备受市场关注。4月11日凌晨发布的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将阿根廷大豆产量预估由4700万吨下调至4000万吨。
3月以来,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升级也催化了行情走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2017年中国大豆全年进口量达到9556万吨,其中约3300万吨来自美国,占三分之一左右。市场一度传出东北大豆将扩大种植面积以弥补美豆供给不足的影响,但从品类上来说,东北种植大豆以豆一(食用标准、非转基因)居多,而进口大豆为豆二(主要用于生产饲料、油脂,可转基因)。短期内改变种植格局似乎并不容易,两者几乎没有替代可能。

3. 商品牛市下半场,农产品通常接力工业品上涨
在前两轮商品牛市中,2002至2008年,以及2009至2011年,存在诸多类似之处:
①牛市启动源于全球进入货币宽松周期,因经济复苏前景不明确而出现波动,因资源和资本稀缺而进入尾声。
②从结构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底部启动期,大宗商品几乎有着普涨行情,但工业品较为强势;第二阶段为强势期,工业品进入主升浪,农产品滞涨;第三阶段为尾声期,农产品接棒工业品上涨。
③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原油强于铜,第二阶段铜则强于原油。而由于第三阶段原油强于工业品,农产品再次启动,由于能源替代性玉米表现好于大豆,即农产品能源化。

商品大牛市回顾:2002-2008年
第一阶段,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美联储进入宽松周期,从2001年初到2003年6月,美联储13次降低利率,从6.25%一直到1.00%。2002年全球经济温和复苏,以美国表现最为强劲,欧元区连续两个继续摆脱下滑局面,日本GDP从负增长转正,新兴市场经济中亚洲国家好与拉美。在货币宽松叠加经济温和复苏的刺激下,工业品最先收益。至2004年中的牛市第一阶段,大豆、原油、铜、玉米分别累计上涨100%、85%、81%和51%。
第二阶段,从2004年6月末开始,美联储开始提升目标利率以抑制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至2004年12月,联邦基准利率上升至2.25%。但仍难以阻挡工业品的暴涨,至2006年9月,铜、原油分别上涨158%、70%,而玉米、大豆则下跌28%和47%。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