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三强:微软、苹果,和这家中国小公司
2018-05-01 08:50:1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冬梅
大企业撤军,李骊和他的“山寨团队”却钻进了牛角尖。思前想后,他们琢磨出了一条明路:找专家教授,而且必须是有深厚专业背景的那种。
创业合伙人中,有一位是3D计算机视觉出身,他按照门类,总结划分了13个关键的逻辑原理,团队藉此罗列了一张专家学者的表格,拿着名单挨个敲门。
从中科院、清华,到北理工、北航,团队几乎找遍了相关领域所有权威。“那时候中科院还没门禁,我们算是钻了‘后门’。”李骊回忆说。
“求学”的过程很顺利,因为“难度很大,教授们一听都很感兴趣”,不仅全力配合,有的还专门给华捷的技术团队开课授业。
虽然团结了大批专业力量,但整体的突破依旧无比艰难。李骊从未想过,光是理顺逻辑原理,就需要数以年计的时间。整整4年时间里,他和团队四处奔波,挂靠在各类学校的下属公司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从没想过要那么多时间,但专家们是越难越想研究,我甚至巴不得他们说做不出来,我好彻底解脱。”李骊说。

千难万阻化为一句话:坚持就是胜利。
在想尽各种办法死撑后,团队最终迎来了曙光:2014年8月,各方专家教授最终理顺了逻辑原理,同一时间,华捷艾米正式成立。
虽然只是个不名一文的初创企业,但李骊隐约感觉到,自己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因为出发点就是3D计算机视觉,所以华捷艾米的起点比同行都高,干的是只有巨头才能做的事情。
回忆这段峥嵘史,李骊自认是享受了时代背景的成果,因为除了中美,换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怎么熬,都熬不出这家公司。华捷艾米的“背景”,根基在于中国核心技术的突飞猛进。
成立公司后,李骊在第一时间见了投资人。在清华的一家咖啡馆里,他自带可乐畅谈半天,投资人听完项目,立马拍板了天使轮投资。
天使轮时,华捷艾米的估值是1.3亿,1年后,其估值便暴涨至12亿,并被工信部列为AR和人工智能核心企业。
虽然身价暴涨,但很长时间内,华捷艾米都是一家隐于水下的公司。掌握基础原理后,他们还有大量算法、数据的问题要克服,除此之外,更关键点在于准确的定位和“变现”方向。
AI领域,企业的市场应用是出了名的“尴尬”。过去几年,大批AI公司尝试了各行各业,“小”到市场零售,“大”到航空航天,AI概念无处不在,但探索、试点期从未结束。
“雷声大、雨点小”,是造成舆论对于AI认知混乱的原因之一,而之所以难“亲民”,归根结底是相关AI的技术和服务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客户企业付出的成本高,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手中的立体计算机视觉如何变现?华捷艾米做了两个定位,其一便是结合AR技术,先做强“增强现实”。

AR和VR几乎是同时期火起来的热词,但VR已经经历了“疯狂投钱、挨个倒闭”的狂潮,AR的发展却方兴未艾。
究其原因,这两者虽然听起来像,本质却截然不同。VR所谓的虚拟现实,本质是显示方式的革新,其入门难度相对较低,因此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而AR则涉及与真实场景、动态物体的交互,对AI相关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几年前,业内便有观念认为:在弱AI时代,AR是AI技术变现的最好方式之一,它能恰到好处地变革多个行业的用户体验,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场景。
比如,与电商结合后,消费者可以随意穿试鞋品乃至内衣的大小与款式,电商鞋类居高不下的退换货率将得以迅速降低;
与游戏结合,AR能创造各式各样的游戏场景与虚拟形象,让真实与虚拟无缝衔接,游戏体验数倍提升;与教育相结合,教师能创造各种适时的场景与物品,比如虚拟的器官将代替真实器官,让学生们随意剖析……
市场负责人介绍称:诸多场景中,华捷艾米的技术已经做到了“无中生有”和“无处不在”,让使用者得以身临其境,虚拟与真实皆触手可及。

和AI一样,AR的应用同样没有主战场,完全在考验业界思想的极限。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更精确的计算机视觉、更完善的人机交互的基础之上。

如业界所料,相较大AI时代的不可预知性,AR+AI的时代已经迅猛来袭。
2015年开始,微软发布了Hololens,谷歌投资Magic Leap,苹果收购Metaio,百度发布Baidu Eye……巨头加速的两年后,业内的第一波大地震正式到来。
今年6月,苹果和微软的新一代芯片即将实现量产。业内消息称,继发布全套AR产品后,未来,苹果所有的产品都将进入AR时代。
为了契合AR的需求,2019年,苹果将推出彻底革新的iOS系统,与此同时,微软的Windows也将基于AR进行全面变革。

全新的起点,为消费类电子行业划出了一条命运的转折口。巨变中的落后者们,不得不展开千方百计的追赶。
去年底,华捷艾米先后接待了一众国际巨头厂商,后者希望将华捷的IP纳入自己的体系。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