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三强:微软、苹果,和这家中国小公司
2018-05-01 08:50:1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冬梅
这一结论或许和很多行业新闻大相径庭——在AI业内,尤其是国内AI界,计算机视觉是最火的细分领域,平均每10家公司中,就有五六家有“独到”的视觉技术;而根植计算机视觉的创业型企业里,已经诞生了四五家独角兽级别的企业。
上述的每一家,都有能力做出极端精美的PPT和宏大的未来畅想,但PPT做得再漂亮,也改变不了一个基础事实:大部分业内企业,都建立在2D视觉的基础上。
不同的出发点,造就了不同层次的“眼睛”。“2D眼睛”的技术更多基于颜色,和相机、手机摄像头异曲同工,它只能捕捉二维信息,对于三维空间的判断容易产生错误,这是该技术的天然缺陷。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作为全球首款搭载3D深度摄像头的智能手机,iPhone X可以实现“支付级别”的人脸识别、设备解锁和面部表情管理。而同一时间,大量鼓吹人脸识别的业内企业,却只能小打小闹,如果真要刷脸付款,他人用一张照片就能搞定。

不论是专攻计算机视觉的各大“独角兽”,还是机场、高铁、安防等领域广泛投入使用的人脸识别,核心都是基于2D视觉,国内目前基于立体视觉、推出广泛应用的,有且只有华捷艾米一家。
出于计算机视觉在弱AI领域的重要性,作为中国立体视觉的领航者,这家企业的每一步,都是将国内行业往更纵深的方向推进。

“三强”之中,苹果是目前全球AI结合AR产业的领先者。2017年9月,苹果推出了包括手机、平板电脑、Apple TV等在内的一系列AR产品,并且向供应商下单1.2亿套AR相关组件。
虽然鲜以AI企业自居,但苹果全面AR化的背后,包含了大量AI技术与知识产权。有统计称,为了拿下这些技术,苹果掏出了接近200亿美元的并购资金。结合AI技术,苹果在自己的强势领域找到了合适的应用场景,在“落地”上为一众企业指明了方向。
“三强”中的另一家微软,则堪称企业界AR乃至AI的鼻祖。早在1992年,比尔•盖茨就对人工智能做出规划,要“创造能看、能听并且能理解人类的计算机”。以此为指引,微软建立了人工智能研究所,招募了大批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的顶尖研究者,一“养”就是20多年。
很多AI实践领域,微软都是先行者。早在1998年,他们就展示过数字地图技术,远远早于谷歌;其3D体感设备Kinect,被称为革命性的交互产品……

微软之于AI,就像美国科技之于全球。他们像灯塔一样探索未知,为后来者提供可见的路径。不过,在成果转化上,微软的AI始终不尽如人意,有业内人士称:微软养了20年科学家,投入的资金早就以百亿美金计,至今没有收回成本。
在苹果、微软百亿美金级别的投资背景下,华捷艾米的成功显得不可思议:一家创业型的中国企业,如何实现了同样的技术壁垒?
有意思的是,造访华捷艾米期间,正值马斯克引爆全球。他的SpaceX成功发射了人类现役运力最强的重型火箭——重型猎鹰。舆论称赞马斯克比NASA还强,但实际上,SpaceX本身就是NASA的延伸与进化,其成功离不开美国“国家队”的技术支持。
和SpaceX类似,李骊与华捷艾米的背后,同样站着中国“国家队”。

创立华捷之前,李骊曾供职于联想和中兴,期间完成了原始积累。2010年前后,计算机视觉大热,国内几乎所有上规模的科技和互联网公司都投身其中。浪潮之下,李骊认定这个技术能“改变世界”,于是辞职创业。

不过彼时,他的出发点只是“山寨”一把微软,和“改变世界”没有任何关系。但一圈转下来后,他发现:山寨的可能性完全没有,而此前大举进军的企业们,也正成批撤退。
撤退和无法山寨基于同样的原因:基础学科和逻辑原理的难度太大。
企业经营不同于纯粹的科学研究,新的项目一般周期是2到3年,如果2年没有实质性进展,大概率会被叫停。
对于企业而言,过分执着于基础科学并非好事,财大气粗如微软、谷歌,才能承受“疯狂烧钱”没商业回报的工程;而强如亚马逊,也更多是在应用场景上变出花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