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3年,33岁,一些思考
2020-05-11 09:38:10 来源:黄有璨 作者:刘景俊

今天, 33 岁,距离跟Luke、老布 3 个人一起创办三节课也正好差不多 3 年。奔 4 的路上,行程已近三分之一。
讲起来,似乎自跟大家一起创办了三节课过后,就跟“3”这个数字结下了点不解之缘,所以今天,也会格外有点点感慨。
或许可以分享几个最近的思考和一些变化。
(1)
大约在 3 年前跟Luke、老布一起创业之初,我们就在对外说:三节课做的是“教育”,而不是“培训”。
后来,“知识付费”火了, 我们又在反复说:三节课做的是“教育”,而不是“知识付费”。
3 年创业,与大家一起,越做,越对“教育”这件事的理解有点不同。
想从 2 个角度分享下我的感受,一个是关于商业角度的理性思考,另一个则是纯感性的认知。
本质上,所有商业项目,一定是一个生意,但生意与生意之间有所不同,你需要搞清楚,你到底挣的是个什么钱。
教育,本质上是需要对“交付结果”负责的,这也是它与“知识付费”这样的生意最大的区分——在知识付费的逻辑下,也许无需关注交付结果,只需关注售卖就好,从话题策划、内容生产,都是为售卖负责的。
而教育,则恰恰相反,一家真正的教育公司,或许在营销售卖、课程开发、教学服务等各个环节,最终都是为“交付结果”负责的,因此,在一家教育公司内部来看,或许一个课程并不是绝对卖得越多越好,如果一堆非目标受众购买了这个课程,反而会影响到课程最后的交付结果。
所以,即便从生意的角度看,一家教育公司内,最重要的指标也一定是“完课率”和“净推荐率”,没有了它,一切都不成立。也是在这个逻辑下,三节课才会有包括“开课后 7 天内不满意可无条件全额退款”、“连续多周无故未听课不完成作业可能实施劝退”等一系列机制和规则。
而对知识付费公司的生意逻辑,则未必如此。
忘了是在哪看到过一个教育行业的创业者讲过这么一句话:真正的“教育”从业者和创业者对于学习的交付服务过程一定是充满敬畏且认真的。
我对此深认同之。
上面是理性的思考,下面可以再说一点感性的。
教育的“不同”和“价值”到底在哪里?或者说,它到底有什么东西值得让人相信?
这个问题,无数人也许会有无数不同的回答。
但如果是让我现在来回答,我的答案会是“打开”和“点亮”,这关乎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触动。这是简单的“知识付费”和“培训”所无法做到的。
我想分享一个故事。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