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杀死一个“大师”

2019-04-01 10:00:33 来源:盒饭财经公众号 作者:刘景俊

1993 年,因有人投诉他在单位捡垃圾,觉得他“脑子有问题”,领导主动找他谈话,并给他办了病退。 1995 年,和家人赌气,搬出了家租了一套房子,自己住着。 2001 年老房子拆了之后,住在了邻居家的屋檐下。直到 2002 年春节,家人给他找了一个老屋,但因为被邻居投诉,两次被人赶出来。从这之后,沈巍才正式流浪街头。

正式流浪的生活,对沈巍来说简单平静。

每天凌晨两点,推着三轮车去附近几个固定的点捡垃圾;五点回到睡觉的地方,眯一会;天亮后开始收拾捡来的废品,根据吃的、用的、报纸、书、塑料、铝管之类的分拣开;六七点收拾完后,去附近的地铁里看会书,八点找个地方睡一会。

沈巍说他每天有两件事——捡垃圾和读书。

从沈巍自述中能发现, 54 岁的他病退了 26 年,正式流浪了 17 年。在流浪的 17 年间, 安静地读着自己想读的书,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

197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工智能研究的开拓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在研究国际象棋大师的成长时总结了一个“十年定律”。他们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不经过 10 年左右的训练而达到国际象棋大师的水平。

在赫伯特·西蒙和威廉·蔡斯之后,学者们又对其他领域的天才成长进行研究,印证了同样的规律。学者们经过仔细检视其生平事迹后给出了明确的否定答案:他的成就是学出来的,练出来的,不是上帝给的红包。

沈巍正式流浪 17 年间专注在“捡垃圾和读书”上,照“十年定律”推断,他的历史、绘画、书法等水平确实可能超过普通人。而这样的文化素养,在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形象承托下,被人贴上“大师”的称号好像也合情合理。

第二步:聚光灯下

创造一个“大师”,是“如何杀死一个大师”的基础步骤。

在杨高路流浪读书了十几年的沈巍,早就被人发现与其他流浪者的不同之处。

在网友“六叔的迷妹”写的《让人忍不住热爱生活》中得知,在她四年前路过杨高路地铁时,注意到一位奇特的读书人。衣衫褴褛却从容自信的碰撞,让她感受到了不同之处。但也因为感受到这个“奇特的读书人”对目前的生活方式乐在其中后,便没有上去打扰。

这个“奇特的读书人”就是沈巍。

自媒体“呦呦鹿鸣的鹿鸣君”在一篇描写沈巍的文章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沈巍已经在这里流浪一二十年,有关沈巍的内容,已经出现了好一段时间,但他真正热起来,是最近这两天,而且集中在直播平台,所以,恐怕是各大平台的流量机制出现了倾斜,各路网红主播才纷涌而至。”

沈巍从“奇特的读书人”到“流浪大师”,就差了个抖音。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