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重磅演讲:VR互联网时代的机会与挑战
2016-06-21 16:12:38 来源:黑匣网的网站 作者:易采站长站
2016年到底是否是VR元年?VR互联网路在何方?机会和路径是硬件还是软件?什么时候切入最好?脑穿越创始人黄庄在创新工场与北大MBA做了一轮分享和讨论,他从MBA角度切入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时下最火的话题大概就是虚拟现实VR了,有关VR的讨论层出不穷,行业报告比公司数目还多,但几个关键问题,还是应答寥寥。

2016年到底是否是VR元年?VR互联网路在何方?机会和路径是硬件还是软件?什么时候切入最好?问题的答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了解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规律,更好定位自己。
探究VR行业的格局,找准在这个“风口“中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是VR创业人和所有对VR感兴趣的互联网人共同的兴趣所在。近日,脑穿越创始人黄庄在创新工场与北大MBA做了一轮分享和讨论,他从MBA角度切入,对VR行业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机遇及挑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其演讲实录,由创新工场供黑匣网首发。
一、70身90心的资深创业人,脑洞大开要“穿越”VR世界
大家好,我是黄庄,中关村海淀黄庄的黄庄,在中关村工作过的朋友,经常路过海淀黄庄吧,名字很好记是不是?脑穿越是我第三次创业,作为真真切切的资深创业人,经历了很多。第一次创业是在上个世纪末,做有关Linux和VOIP的创业项目,大概2年半,因为家庭的关系最后没有继续,这个团队最后上市了,但我没有觉得可惜,毕竟我追到了老婆,得以拥有圆满的家庭;第二次是在六年前,创新工场的第一个孵化项目——点心,我作为COO加入项目,点心最终卖给了百度,也是很不错的结果。如今的脑穿越是第三个团队,真格基金和创新工场投资了我们,所以现在是在创新工场办公,这一次我们做的是VR,公司名字是脑穿越。
为什么叫脑穿越呢?VR,或者说虚拟现实,给人一种感觉就是脱离现实的时间空间和环境,而“穿越”其实就代表着一个颇为类似的概念,穿越到未来、过去,穿越到美国、巴黎,穿越到外太空、穿越到其他的星球上去,所以要用“穿越”这两个字;然后“脑”这个字,其实“脑洞大开”、“脑补”等等也是现在很通行的说法,年轻人都懂得这里边的涵义,所以叫做“脑穿越”。
二、互联网那点事儿,也要以史为镜
今天跟大家讲的话题是,“颠覆与继承:VR互联网时代的机会与挑战”。VR虚拟现实,从小的角度看,可以说是一个体验显示方式的改变;大的角度看,是另一种生活的方式,大家都看过《黑客帝国》,脑后插管,躺在床上就可以漫游世界,就可以“脑穿越”,那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了。
2016是不是VR元年,重要吗?
今天既然是一个MBA的交流,我们更着重谈一下整个格局的分析。在座各位应该都听说过2016年是VR元年这个说法了,大家觉得重要吗?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些数据可以供大家参考。让我们观察一下2009年发生了什。2009年4月23日,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召开,当时UCWeb的董事长雷军发表了一些看法,如下图所示。

所以今天前半部分要和大家说的重点,是想一下2009年发生了什么,然后再看看2009年作为移动互联网元年和2016年作为VR元年有什么类似和不同,所以我们的题目叫做“继承和颠覆”。历史可以引以为鉴,有很多事情都可能会再发生的。

09年最火爆的手机,你中枪了吗?
我做一个冒昧的揣测,在座的各位,大部分人09年的时候应该已经不是学生了。我们可以回忆下,09年的旗舰手机是什么——我列举了三款手机,配置如上,价格也不低,3000多人民币,放到现在来看,拿着这样配置的一个手机,你能活得下去么?显然是不适应的,觉得很难过,当然,最后也过来了。多普达Hero,G3,也是当时非常棒的配置了,3.2英寸,4980元……这些就是移动互联网元年的硬件载体。
回过头来,大家看看2016年VR元年,好像情况就没这么糟糕了。有些人说,好像2016还不是VR元年,在我看来,对比2009年的移动互联网,现在的情况真的好太多了,称为VR元年也没什么违和。从现在的角度看,2.8英寸这么小的屏幕,你怎么能“移动互联网”?查个地图都不方便,浏览信息也是体验极差的。
今天更多从格局和战略来讲,所以除了硬件我们看看软件。2008年3月6日,苹果发布了SDK,而短短六七年间,App Store的变化有目共睹。到了2010年的时候,安卓上也有了5W的应用数,和现在千万亿万的体量比起来真的不多,但当时觉得是很牛逼的一件事了,生态真的起来了。从10年到16年短短6年,发展的有多快?雪球一下子就滚起来了。到底创业公司要怎么走,其实回顾历史回顾过去很重要,但又不能完全照老路子走,所以我们要来分析格局,分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所以我们要讲颠覆和继承。
火花四溅的VR产业链
我们可以从下图来看VR产业链的现状,可以说火花四溅非常热闹,表面看起来非常风光,有做芯片的、硬件的、平台的、工具的,可以看到,最多的就是做硬件的。硬件是这个产业链发展的核心载体,一定会需要。2009年的时候,一开始最火的也是硬件,内容很稀缺。
分享一个故事:05到10年,我在戴尔工作,是戴尔亚太区的产品总监,做了一款5寸手机。09年做5寸手机是什么概念?所有人给我说,我不要用,要那么大干嘛?现在呢?在座的各位,现在都是用5寸甚至以上的手机了吧。在不断地演进之后,在互动社交娱乐方式的变化之后,移动互联网真的有这个需求了。当时戴尔花了这么多时间做硬件,做出了一个很合适的硬件,可是没有内容支持,3G网络尚未普及,更没有游戏。我还记得很清楚,那时戴尔全球总部要求进货2000台,每台5000块,多普达都卖4000多,一个5寸的手机卖5000也是理所当然。而最后,我使出浑身解数,卖出去的数量也少得可怜,这算是戴尔帮我交了1000万的学费吧。

B2C?还是B2B2C?
2010年,我离开了戴尔,加入创新工场,加入创业团队“点心”。点心团队当时是做移动互联网的手机系统,和小米同时进入市场,可是走的路径不同。小米是B2C模式,点心一开始的方向是B2B2C,中间是和手机厂商合作,而后点心也转型简化,走上了B2C的道路。小米这条路是很辛苦很辛苦的,大家不要现在看小米很风光,成功是有他的道理的,背后有无数不为人知的辛苦。看到这么火热的发展情况之后,我们还是要把思路转回来,看一下这个产业链到底是怎么发展的。
三、VR互联网时代,如何洞察颠覆?
触达消费者的路径是核心
我们自己搭建或者说解构了一下产业链的模型,其实有几个模块。从两个底层或者基础来看,首先是元器件、硬件厂商、外设等,然后是线下内容源、开发者工具、开发者服务等,而上层最靠近用户的,是所谓的产品形态,VR内容、VR工具、VR平台、OS操作系统,最上面,就是消费者。怎么接触到消费者?我们知道创业中特别讲究路径,没有路径,再好的idea也没有办法执行落地,一切都是空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有两条路径,第一条叫做硬件增量市场渠道/线下体验店渠道,另外一条就是服务存量市场渠道,也就是服务已经有了VR设备的人,通过软件,来触达这个存量市场,触达消费者和用户。

VR核心载体分类象限
讲完这个,我们就可以做一个象限的区分,兼容性以及移动性的高低,如下图。

PC VR,固定场所但高端PC都可以使用,那么就是固定场所高兼容性的;Console VR,比如HTC,它需要专有的设备和区域,那么就是固定场所低兼容性的;三星的Gear VR,虽然是移动VR,但只兼容自己的NOTE和S系列,它是限定范围的兼容性的;Mobile VR则是移动性好高兼容性。
不同的象限,是不同的属性,不同的机会。
选择符合你资源禀赋的VR方向,创业要跟着心走。
从MBA创业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决策的是,要押宝押哪一个象限?上边还是下边,左边还是右边?你在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机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决策。从投资上来看,就是投资者有没有把这件事想清楚。
我可以跟各位说,我个人的兴趣更倾向于Mobile VR的,在我看来,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的话,那么HTC 为代表的PC VR就像鸡鲍翅,Cardbaord为代表的Mobile VR就像碗仔翅,碗仔翅也是一种美味,我还偏偏喜欢这种口味,性价比还足够高。当然,这是由我的经历、我的经验以及我和我们团队的能力还有我的喜好而得出的。是的,兴趣爱好很重要,创业千千万万要跟着你的心、你的兴趣走,千万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现在对团队里每一个新加入的同学都会说,创业就是苦着累着穷着还享受着,如果是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为创业而创业,那就准备哭着吧,因为创业就是很累的;如果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管很累,最后还是会每天笑着睡着,因为离成功更近一步,更接近自己的梦想。
因为种种原因,我们选择了Mobile VR或者说手机VR,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一直就是做移动互联网的,我对互联网的热爱以及对互联网模式的了解是自己比较突出的部分。互联网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用户体量。中国有这么大的用户基数,为什么选择Mobile VR也就呼之欲出了。
手机VR & PC VR之五力分析
既然是MBA交流,我们就来讲一下五力分析,从供应链、购买者、替代品、潜在进入者角度来看。
首先,供应链角度来看,对手机硬件的既得利益者来说,一年是3000亿美元的产值,做PC的,有1760亿美元的产值,这都是有资料可查的。坐拥3000亿产值的肯定不想缩水,肯定是希望3500亿的增长;芯片元器件也是同理,总会推陈出新,追求新的硬件。这就和PC时代是一样的,为什么老的操作系统可以满足需求,却还要出更新更快的Win7?更强性能的系统出来了,就会促进消费者更新换代更好的CPU、更好的显卡等等,然后就会需要顺势而出更好的Win8,这是一个产业的运行法则。
2015年,手机销售的增长率已经开始下滑了,大家换手机的动力已经越来越小,功能机到智能机的换机红利已经过了,除非手机损坏或丢失,否则新款手机功能上没有变化,资料备份还原还不够方便,凭什么换机?所以这也是产业的运转逻辑。消费者角度来讲,换机10到12个月,换PC,差不多需要3到4年了,试问各位上次换电脑是什么时候呢?毫无疑问,手机正在逐步取代其他的设备,合一化是一个趋势。
拥有成本上,能够运行VR的手机大概是1900到4500元,PC则是15000到20000元。为什么说成本问题很重要?正如前面强调的,互联网重要的是用户体量,如今可能1%的PC能够运行VR,而能够运行VR的手机是多少呢?
我们再来看一件“历史”:2008年,俞永福说,装了UC浏览器,你的手机可以秒变互联网手机,这是当年的说法。难道现在的手机厂商不希望多一个噱头,手机秒变VR手机?这不仅是一个功能的提升,而是整个场景的变化。从使用场景上,手机除了VR还有很多,PC的场景却越来越有限,需求不再扩增。

VR风口不靠说,靠做
不得不承认,现在手机VR给人的感觉,真的不能说很完美。昨天我见一个投资人,表示我是做手机VR的,他的脸色就不是那么好。
我就问他,您觉得手机VR怎么样呢,他讲了三个字说,一定晕!我就拿出我们的脑穿越VR给他试用,晕不晕?不晕啊!那是怎么回事呢?首先,他是15年玩过手机VR,其次,没有用我们家脑穿越的VR(笑)。16年的使用场景和硬件,和15年已经不同了,变化比我们想象的还快。
回到09年,2.8寸的手机,放到现在看能上网娱乐吗?真的无法忍受。那么15年的VR晕不晕呢?的确晕。可是风在吹的时候,产业的每个环节就会快速的发展起来。那么什么是风口?不是我一个人说风起了,这就是风口,是一群人为生存为理想,一起要把这个事情干下去,这才叫做风口。那么综合现在的情况考虑,我倾向于认为,现在就是风口。机会就在那里,但是天赋不同,资源不同,方向不同。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