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的华为云,加速奔跑的“造血机器”
2018-07-19 05:26: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丽
10年前,华为西安研究所成立,投入18“勇士”开始云计算预研项目,彼时的“云计算”在大多数眼中还只是个云雾迷蒙的概念。
10年后,华为西安研究所已经布局了IaaS服务、PaaS服务、EI服务、数据库服务等核心业务,成为华为云的创新中心和技术中心。
或许是源于这个背景,在华为的大本营深圳进行首站揭幕后,西安成为华为云中国行2018活动的第二站。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做了题为《在创新的路上加速奔跑》的演讲,再度描绘了华为云眼中的未来,而主角之一就是风口浪尖上的人工智能。
走下“神坛”的AI
人工智能成为“华为云中国行”的主题并不意外,2016年就出现了人工智能元年的说法,然后是各种各样让人工智能落地的尝试,拥抱人工智能不再是一种追风口的表现,而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准确把脉。
只是在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上,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类人将人工智能捧上了神坛,巨头们用AI为自家的创新能力背书,创业者们似乎只要在项目的介绍上加一个人工智能,就会被投资者另眼相待;也有一类人试图把AI“拉下神坛”,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就是其中之一,在多个场合的公开演讲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AI并不简单的是一个独立的产品,更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种基本生产力”。
不同的认知导致不同的结果,在AI落地这件事情上表现地淋漓尽致。把AI包装成一种高大上的概念,具体的落地上不免自缚手脚,要么蜻蜓点水般的应用,比如打造一个拥有语音识别能力的语音助手、开发一两个人脸识别的产品;要么就是用力过猛,在市场不成熟的时候急于开发独立的AI产品,就好像无人驾驶还停留在试验阶段,无人驾驶的自行车会有商业化的机会吗?
看似把人工智能吹上了天,骨子里还是想把人工智能娱乐化,或是提高估值,或是吸引眼球,场景落地反倒成了次要选项。要跳出这个逻辑,势必要对人工智能有更理性的认知,华为云将人工智能看作一种基本生产力不无道理。云计算刚出现的时候也被很多人拿来“忽悠”,但只有云计算成为互联网“水煤电”的时候,云计算才真正开始了商业化。
以至于华为云并没有在服务中提及“AI”,而是用华为云EI(企业智能服务)的说法,原因在于AI的使命在于应用、效率上的倍增效应,而非仅仅是造势的说辞。华为云EI通过构建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EI服务体系,将智能服务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为企业的AI落地化应用赋能。
比如华为云在本次西安之行中介绍了EI智能视频系列服务,利用AI对视频内容进行分析审核,并给这些内容加上场景标签,进而实现场景化的应用。在国内视频平台的应用场景中,EI智能视频服务支持识别365种室内外场景,黑白边、马赛克、二维码、模糊、美观等识别精度大于90%,同时还能鉴黄和识别暴恐;而在物流应用场景中,EI智能视频服务在暴力分拣的复杂场景中达到了68%的准确率。
所有新技术的出现都将经历被质疑、被吹捧、被广泛应用的过程,而华为云和郑叶来恰恰就是“普惠AI”的布道者。
+AI是一种态度
现在,做云计算和AI的不止华为一家,但不管是BAT还是京东、网易,提出的思路无不是“AI+”,诸如无人驾驶、智能音箱、陪伴机器人、语音识别助手等等,看起来更加炫酷,可对于传统企业或者中小微企业而言,“这些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在AI能力上秀肌肉,并未能改变AI落地的门槛。华为云却提出了“+AI”的思路。
我们都知道,华为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在人工智能的竞争中似乎缺少“主场作战”的优势,所以华为选择从本身就具备深厚优势的硬件和实体经济来精准切入,简而言之就是如何更多地在实体经济中应用AI。这样,也就不难理解郑叶来对于人工智能的见解,“人工智能它能解决哪些问题?核心有两点,第一是解决企业应用,核心在落地;第二是解决经济成本效益。”
华为任正非也在很早之前就提到过人工智能对于华为的重要性,“我们所有的人工智能要自己的“狗食”自己先吃,自己生产的降落伞自己先跳。基于我们巨大的网络存量,现阶段人工智能要聚焦在改善我们的服务上。通过在服务上的积累和改进,就可能产生世界上最强的人工智能专家,同时把大量优质服务专家解放出来为攻克上甘岭投入更多战略部队。”
事实上,+ AI已经体现在了华为的各个业务线中。目前华为在制造、零售、物流等环节上都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华为电子设备成品率为99.55%,物流运输每个环节的成本大幅降低与效率提升,华为消费者业务实现智能风控、终端门店效率提升……
基于长期的技术创新,华为云在AI上的应用得以开花结果。华为云EI(企业智能)给出了
百度凭什么能成为AI交互设计Super star ?入股家乐福不见下文,传永辉高层仍在“纠结”
猜你喜欢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