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周军:我为什么从三星半导体来Rokid做AI芯片
2018-06-13 14:22:5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冬梅
可以说,十三年的时间里,三星的企业文化与基因,深深植根于周军的行为习惯与认知里。三星在芯片领域的风格,在业内有条评语——“越亏越投”。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时任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将主营业务是为日本三洋做贴牌生产的三星电子,拉入半导体领域。八十年代,全球半导体业陷入低谷,内存价格暴跌了90%以上,从每片4美元暴跌至30美分,三星每片1.3美元的成本压力,意味着每卖出一片,便净亏1美元。截至1986年底,三星电子在半导体项目上累计亏损达3亿美元,依靠其他子公司业务与政府贷款,三星挨到了1987年,日美签订半导体协议,三星也逐步开始盈利。
2018年4月,三星公布2018财年第一季度(Q1)财报,财报显示,第一季度总营收为60.6万亿韩元(约合561亿美元),同比增长20%;净利润为11.7万亿韩元(合108亿美元),比去年Q1的7.7万亿韩元(约合71.37亿美元)暴涨52%。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三星营收暴涨主要得益于其半导体业务,单部门收入达到20.78万亿韩元(合192.5亿美元),营业利润为11.55万亿韩元(107亿美元),并持续保持强劲态势。
对此,周军对雷锋网表示,三星半导体的成功,一方面因其敢于挑战,其次,三星核心价值观就是人才第一,拥抱变化,身体力行。“三星半导体产品很多是做起来之后再发声,也有很多动作是业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它自己是不怎么宣传的。”
作为人工智能创业公司Rokid,意外地因具备上述相近特质,而给周军带来类似三星的亲近感。
3、
不可否认,周军从更为低调的三星半导体,加入热潮中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一定程度上有国内芯片潮起、带动各方面待遇提升的因素。从时间轴上讲,周军在芯片行业的从业历程,贯穿了国内芯片发展历史的核心部分。
周军对雷锋网回忆称,最初自己在芯片领域,其实是从一支非正规军摸索出来的,其中最代表性的,就是909。
所谓“909工程”,即在1996年3月,国家对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正式批复立项,业内俗称“909工程”,项目注册资金40亿人民币,由国务院和上海市财政按6:4出资拨款,是电子工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家项目,主体承担单位是上海华虹微电子有限公司,与NEC合作,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亲自挂帅。
周军回忆称,当时物理电路还是以较为简单的PMIC 为主,也容易做,其次稍微难点儿的偏模拟电路也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当时团队对底层芯片设计、系统软件等部分,了解并不深入,大部分是靠自己摸索——包括软件框架、芯片设计等,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在时任国家领导人“砸锅卖铁”的指示下,909工程于1997年7月开工,1999年2月完工,2000年实现30亿销售、5.16亿利润。再之后,由于国内政治环境变动,华虹未能再获得国家资金支持扩建升级,而于像周军一样的科研人员而言,在909工程中的经历,虽然并非足够系统与正规,但也正因此,有了更多创新与尝试的机会,不同于传统的算法集成等。
再之后,进入三星半导体(中国)的周军,充分吸纳三星集团的正规培训,在他看来,三星的开发部门与如今火热的互联网圈完全不一样。“互联网讲究快速迭代,讲究用户体验快速变化,甚至存有bug也不要紧,之后进行相应软件升级更新即可。芯片行业不同,求稳。我们花费在测试上的时间,甚至要远远长于开发的时间。”
周军在三星度过了较为平顺的十三年,直到随着国内芯片行业起势,三星对中国市场愈发谨慎,对三星半导体中国部分的机密技术与信息也酌量减少。
对此,周军倒没有给予正面回应,他只是从行业角度表示,结果是由大环境造成的。中国半导体行业跟互联网领域一样,总会有一个爆发的时间点,“虽然前路的挑战也很大,但等到行业发展成熟了再进来,也没有什么意思了不是吗?”
4、
5月17日,云知声发布第一代UniOne 物联网AI芯片“雨燕”及其解决方案。Misa 将相关新闻报道转至朋友圈,并配文表示——“恭喜伟哥(黄伟,云知声创始人、CEO)发布IOT芯片,越来越好玩了。我们俩的产品不是一个定位的,面向系统与应用都不一样,真心希望大家都能做起来。”
严格来讲,Rokid 在芯片领域的布局,始于2016年初;就本质而言,Rokid AI 芯片聚焦于语音交互领域。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