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微软们的终极战场:得开发者得天下
2018-06-08 20:11:29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王振洲
包括美国、英国、芬兰等22个国家和地区,已在K12教育阶段全面或部分引入计算机、编程课程。2017年以来,浙江、北京和山东,陆续将编程语言Python纳入高中课程和高考内容。
所有公司都想变成科技公司。
头号课题就是,如何“讨好”开发者——不是用钱、用待遇,而是真正让开发者“心动”。换句话说,比的是谁能有意识、有战略地对外、对内都树立一套符合开发者意识的文化形象。
第一,品牌即战略。树立“对开发者友好”的形象已陆续成为各家公司的战略重点,而且不要试图作秀——开发者很容易分辨“不真诚的表演”。
谷歌的开发者大会叫I/O,意思是Innovation in the Open,开放中创新,谷歌多年来成功维持了这套形象。虽然谷歌也有黑历史,比如收购了很多新锐小公司、小团队,但之后并未好好发展;比如在AI领域发了不少论文,但外部团队却很难复现。但谷歌就是口碑较好,以至被戏称为“谷人希”——“谷歌,人类的希望”。微软则尝到了之前不开放精神的恶果,在收购GitHub后遭遇“用脚投票”。
纳德拉执掌微软后,微软全面转向开放,并积极地形成“对开发者友好”的形象。
从2014年开始,微软在GitHub大量公布开源代码,其中包括微软.NET 等核心代码;2014年10月,微软还开源了编程基础工具“.NET”框架。之后,微软陆续开源了Chakra JavaScript引擎、Visual Studio的MSBuild编译引擎、面向深度学习的Computational网络工具套件、打造跨平台应用的Xamarin……
2015年,微软已成为GitHub上公开代码最多的组织,以16419个开源项目超过了Facebook(15682)、Docker(14059)、Angular(12841)和谷歌(12140)。
在实际业务层面,这种形象转变已让微软得到了好处。
2014年11月.NET Core迁移到GitHub上之后,3个月内,就有超过1089个.NET Core项目分支和超过250个pull请求,为这个项目贡献的外部开发者数量已超过了内部开发者。
GitHub联合创始人克里斯·万斯特拉斯会选择微软,正是看到了他们对开放社区支持的决心。他把宣布被收购信息的官方博客文章命名为《GitHub的光明未来》,他说:“10年前GitHub第一次发布时,我根本不会想到这样的标题。那时微软是一家完全不同的公司。开源和商业,就像油和水一样无法融合。”但现在,他相信微软也同意GitHub的理念:“下一个十年的软件开发,将完全围绕开发者。”
第二,创造学习乐园。开发者是一群厌恶重复,对新事物感到兴奋,对认知停滞焦虑的人。科技公司必须满足开发者“学习、突破、成长”的需求。
一种手段是“先擒王”,吸引技术大牛,这是为什么不管在公司内还是创业领域,技术大牛都身价倍增的原因。因为开发者习惯“挑同事”,优秀的人总想和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共事,以天天享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快感。
对学习需求最旺盛的、刚入行的开发者来说,甚至愿意少点钱,换一个和大牛亲密接触的机会,所以部分小型的初创公司可以吸引到一些最聪明的年轻人。
更长期见效的方式是在内部创造良好的学习、分享环境,比如现在许多国内大公司,如阿里、腾讯都在组织内部黑客马拉松,让开发者从日常工作中暂时抽身,带着完全自主的趣味、兴趣,解决最想解决的问题。
One More Thing
不过极力讨好优秀开发者的巨头,可能正扮演着罗马人的角色,招徕日耳曼人做雇佣兵,但却反因日耳曼人而分崩离析。GitLab的调查显示,远程办公的开发者团队相比每天去坐班的开发者团队更高效、更快乐、更满意。
公司服务了开发者,但最后,这些崇尚自由、在家办公、开源的开发者却可能创造出不需要公司的新协作方式。开发者本身也会遇到边界。技术,尤其是对技术进步的无限渴望,需要一套钳制手段和反思精神来平衡。这也健康的“开发者文化”的必备部分。
连接恶作剧和梵蒂冈的蓝盒子,让当时15岁的乔布斯意识到,仅用一块电路板就可以控制数十亿美元的基础设施。
技术即权力——只是当时,这种权力看起来无伤大雅而且很酷。但权力就是权力,它始终需要一个铁笼,这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重保护。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