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微软们的终极战场:得开发者得天下
2018-06-08 20:11:29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王振洲
如今,技术的复杂度早已超过车库“孤胆英雄”的能力范围。王小波一边写《黄金时代》,一边编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的90年代传奇难再复制。强强联手的“复仇者联盟”或者“斯巴达300勇士”才足以承担一些复杂的开发。另一方面,已有的架构、系统、产品也需要历次迭代、升级,这涉及到不同时期的程序员如何合作的问题。
“全世界开发者正在团结起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共同体,他们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多,他们的影响正越过技术范畴,渗透进商业世界甚至是流行文化。
于是,对大公司来说,“如何吸引开发者”,成为了最最重要的战略命题。
开发者文化底色
作为“共同体”的开发者,共享部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他们对何为正确、何为荣耀、何为“牛逼”、何为无耻有一些共通的看法。
要吸引、打动开发者,必须对这些共通看法有分析和了解。
GitHub被收购之后引起的吐槽和反弹,让人们看到了这一文化中的几个关键词:开放、开源和反垄断。
GitLab的《2018全球开发者报告》证实了2018年将继续是“开源”的一年。在总共5200多名受访开发者中,超过92%的人同意开源工具对开发创新至关重要,接近50%的人表示他们使用的绝大部分工具都是开源的。
对开放和反垄断的推崇,要追溯到目前成为开发者文化主流的“美国开发者”的根源:70年代的硅谷。
早期的极客其实深受60年代发源于硅谷附近旧金山的嬉皮士文化的影响。嬉皮士文化中对政府、大机构的不信任,对自由、开放的推崇和强烈的反战情绪,刚好契合并推动了电脑从军方、政府的巨型机向家用PC,从专用、封闭架构向标准、开放架构的转变。
苹果的另一位史蒂夫,发明了苹果1和苹果2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就认为自己除了没吸毒基本就是嬉皮士。
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这对搭档做的第一个产品“蓝盒子”,也颇具嬉皮士色彩。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电话公司系统漏洞盗打长途电话的小玩意儿。他们甚至给身在梵蒂冈的教皇保罗六世打去了电话,自称是尼克松总统的代表基辛格。
GitHub被微软收购引起不满,是因为微软一度站在这种“开放”价值观的对立面。微软的“黑历史”在于,在其鼎盛期,奉行“一山不容二虎”的垄断策略。比如他们曾直接在广告中对比自己和开源系统Linux,称基于Linux的免费方案虽然部署起来便宜,但维护却需要巨大成本。
这种对小公司、开发者不友好的姿态,在时代变化后,直接导致业务失败。其实在GitHub诞生两年前,微软就曾于2004年推出自己的开源平台CodePlex,谷歌于同年推出了Google Code,但它们都竞争不过中立、独立的GitHub平台。2015年,谷歌关闭了Google Code,2017年微软也宣布开始关闭CodePlex。
有些领域里,“远离大公司”本身就是需求。大公司需要适应这种新文化,在其中找到微妙的平衡感。
但目前巨头林立的情况说明,早期开发人员的浪漫想象,并无法完全改变坚硬的商业逻辑,当资本参与游戏之后,能形成垄断的领域为何不追求垄断?
所以现在来看,“开发者文化”里更具实质影响力的一个特质是他们对“学习”和“进步”的无限渴望。这种想法更契合逐利的商业规则,因而也更容易被接受和放大。
作为一个开发者,停止学习就是死亡。“学习和成长”的成就感已深入骨髓成为一种情感反应,攀登高峰和攻克难题本就令人兴奋和愉悦。这种追求进步的想法,对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发者成了那群不断创造新蛋糕,不断创造“阿尔法”的人。
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到商业平台,到包括游戏、AR、VR、AI、云计算、万物互联在内的所有事情,各种新概念纷至沓来。这背后都有开发者夜以继日的热情和努力。
反过来,这又让商业保持了对技术的依赖性,让解决方案始终在更新换代,从而继续维持着开发者整体的“黄金时代”。
这便是开发者时代到来的特征:永远的技术迭代,永远的不可替代。
如何“讨好”开发者
所有人都想成为开发者。
在今年的WWDC上,库克说:“我们相信编程是一项关键技能,世界上每所学校都应该教授这项技能。”在哈佛大学,数年来最火的大课,不是文史哲、也不是“幸福课”,而是CS50(Computer Science 50),其上课地点在能容纳1166席的环形剧场、哈佛最大的讲堂桑德斯剧院。

CS50的课堂
2017年秋季,CS50再次蝉联“最受欢迎课程”。

2017年秋季哈佛课程注册排名:第二名EC10是经济学课程,第三名STAT110是概率学课程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