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对华为投反对票:5G标准揭秘 终明白
2018-05-28 20:44:12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冬梅
前一段时间,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IMT-2020)在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情,祸起于各大问答平台,矛盾一致指向了联想的“不爱国行为”——在确认5G信道编码标准时,没有把票投给华为的Polar码。后面经过自媒体肆意编造后,版本越传越邪乎,似乎一个通信技术确认的背后充满了内幕,为3GPP严谨的技术制定蒙上了阴影。同一时间,什么5G长码、短码、信道编码、控制编码等专业词汇一股脑地塞给我们,让吃瓜群众试图还原事件真相充满了难度,接下曾经是通信人的小编给大家理清楚其中的技术细节。
3GPP作为全球通信标准的主要制定方,每个标准的确定都是经过反复讨论、验证以及严格审查以确保其可实现性。为了确保标准按进度完成,3GPP下面分为RAN、SA以及CT三大领域工作组,各自负责不同各任务,RAN主要负责无线接入网络相关的内容,SA主要负责业务和系统概念等相关的内容,CT负责核心网和终端等相关的内容,而且还会在三大工作组下再细分几个工作组。
![]()
其中RAN1工作组负责无线接入网物理层设计,其中就包括信道编码。信道编码也叫差错控制编码,可以说是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中的核心要素,是所有现代通信系统的基石。它承担起数据纠错功能,防止你手机发送的是“不行”,而在电磁波传输过程由于各种干扰导致数据出现丢失,到了别人手机就变成了“行”,这样的误会可就大了,因此移动通信系统普遍引入信道编码技术。
那么长短码又是什么?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天大的误会,主要是当时中兴提出了一个混合信道编码方案R1-1610607,提出同时使用LDPC+Polar编码,此后华为也提过类似的方案R1-1610805。以数据信道数据块大小分为长码块和短码块,长码块用LDPC,短码块用Polar,但最终未被主席会所接纳。
又因为信道编码里头还划分了数据信道编码以及控制信道编码,由于数据通常码长比较长,而控制码长非常短,不明所以然的人就误以为长码就是数据信道编码,而短码是控制信道编码,其实这是一种误读的,其实长短码都是用于描述数据信道编码。
![]()
LDPC利用校验矩阵的稀疏性,使得译码复杂度只与码长成线性关系,在长码长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有效的进行译码,因而具有更简单的译码算法。由于LDPC可以使用高效的并行译码构架,其译码器在硬件实现复杂度和功耗方面均优于Turbo码,在利用计算机找到最优秀的LDPC码,其极限性能距香农理论限已经缩小到0.0045dB水平。
Polar码,极化码
相比于Turbo码、LDPC码有悠久历史,极化码显得相当年轻,土耳其Erdal Arikan在2008年最先通过研究信道极化现象提出了Polar Code极化码,更凑巧的是,LDPC码的发明人Robert Gallager就是Erdal Arikan的MIT导师,没想到一对师徒各自研究出可以影响5G移动网络格局的信道编码。
![]()
那么LDPC、Polar、Turbo三雄争霸又是什么情况?
信道编码采用谁家的方案,其实不单单体现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其实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也是有密切关系,信道编码方案的优势、成熟程度最终会对终端基带的复杂度、成本造成重大影响。而且最终某一个信道编码方案成为5G标准方案,谁家拥有该专利越多,最后从中收取的专利费用就越多,这个就是涉及到商业利益互博了,占大头的还能掌握住5G标准的大权,这个参考高通在CDMA制式上的超强控制能力,以及收专利费收到手软的例子。
在制定5G标准过程中,经过前期的较量,众多编码方案经过讨论、考核后,只剩下三个比较有前途的编码,分别是法国电信的Turbo code、美国高通主推的LDPC? Code,还有来自中国华为主推的Polar Code。而这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接近香农极限。
1948年Claude Shannon提出了通信领域非常重要的香农定理,揭示了信道信息传送速率的上限(比特每秒)和信道信噪比及带宽的关系,而且存在一个上限问题,还可以通过信道编码的方式来实现更可靠通信。随着我们对于网速要求越来越高,通信人不断在探索更加接近香农极限的信道编码,其中比较优秀的方案成功突围,成为5G候选标准之一。
Turbo码,涡轮码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