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灰度认知社曹升:苹果、华为都遵守的营销逻辑

2018-05-16 05:02:4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冬梅

照相手机这个品类在消费者心智中是一个相对大品类,容得下多个品牌。OPPO手机是另一款照相手机,显然它无法正面冲击华为手机用户。它必须用更清晰、前后2千万的拍照功能来做差异化,通过渠道下沉、用户下沉,来抢占自己的生存空间。

上面,我们介绍了两种常见的认知营销方法:一是场景驱动型认知营销,二是品类驱动型认知营销。当然,认知营销远远不止这两种方法。

认知营销 = 差异化认知 + 差异化传播 + 差异化认知

认知营销是建立在差异化认知的大前提下。

四、重新定义认知

我们灰度认知社对认知有一些研究,认知营销除了应对产品过剩、信息过载、注意过散,还有一个切入点:决策过乱。

移动互联网对我们最大的冲击,就是打乱了我们常规的决策流程。我们一部分消费从有目的消费转化为无目的消费。

有目的消费就是用户需求,通常我们会在大脑中列出一个清单,下一周我们吃多少粮食、吃多少油、什么时间买房等等;

无目的消费就是你的决策不在你的短期需求范围之内,你可能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说某某电影好看。即便没有看电影需求,也有可能因为朋友这一句话,接收了能量,越过阀值,而去看这部电影。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看了感觉好,又转发到朋友圈,从消费者自愿转变成了电影的渠道。当这种传播超越一定阀值后,就有可能帮助电影从一个商业事件转化成社会事件。

商业核心就是决策。决策核心就是认知。

认知就是心智关系,包含两种,信息流和能量流。(还有一个隐含的认知流,今天不展开。)

能量流是真实发生的,不是心灵鸡汤。2002年的时候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卡尼曼有一个理论:人的大脑做决策的时候,分为两个系统,系统1偏感性容易成交,系统2是理性的,耗能大,速度慢,不太容易成交但是容易犯懒。

我把卡尼曼的系统1、系统2,称为人性与认知(我们的认知营销与卡尼曼的理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客户产生消费的时候不管是2C还是2B,宣传的时候越是介绍功能性,越会把大家往认知层面拉拽,客户的决策时间就会越长、决策周期越大,成交率就会越低。

反过来,如果在认知层面形成常识,但决策时在人性层面接收到了能量,并超越了阀值,那决策周期就短,成交率就高。

举一个例子,乔布斯就是这方面的大神。他追随日本曹洞宗僧人铃木俊隆、乙川弘文修生活禅,将人的心智在认知和人性之间拿捏得非常好。

比方说,iPad既不是刚需,也不是痛点,为什么我们好多人家里买了一个,可能还会买第二个。明明放着使用率不高,你为什么还会买呢?

做认知营销,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心智与认知,必须形成高压缩比的信息流和高压缩比的能量流,让理性需求得到感性表达,并游走在这两个中间。认知营销并不是非黑即白,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灰度地带,也有着非常多的可以实战的灰度法则。

现实中,很多公司不是在做强品牌,而是在做大商标。因为,在工商局注册的东西叫商标,在消费者心智中注册的才叫品牌。

品牌有一个显性特征,如果卖不出高于行业平均的溢价就不叫品牌。这里在心智与认知层面是可以解释的。

品牌其实是一种意识,意识来自于思维,思维来自于记忆。(这里涉及脑科学,扩展起来会比较复杂,今天不详述了。)

我们认为战场有三个战场:产品战场、心智战场、金融战场。

品牌溢价来自于哪里?心智战场与产品战场之间会形成一级溢价(商品溢价),金融战场与心智战场会形成二级溢价(金融溢价)。

在产品战场上,打的是产业认知(核心是用户需求);

在心智战场上,打的是用户认知;

在金融战场上,打的是资本认知。

只要你能在用户需求和用户认知层面开发一点,你的产品就可以卖得贵、卖得快、卖得好;如果你能从用户认知到资本认知的层面再开发一点东西出来,你就可以卖得更贵、卖得更快、卖得更好。

五、重新定义品类

我讲的品类和大家通常讲的都不一样。我认为:

再小的国家,也有一个政治主权;再小的品类,也有一个商业主权。

没有商业主权的品类,要么是自嗨,要么是过渡性的、陪太子读书。

品类是无法规划出来的,是自然养成的,是认知建构的,融合了消费者认知与企业本身的基因。

六、重新定义认知营销

认知营销 = 差异化认知 + 差异化传播 + 差异化认知

主体差异化认知是发送端,如果你想精心控制接收端,那么发送端认知能力必须要有超强的认知优势。

在结尾,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认知营销关注的问题是:

1、消费者如何做决策?

2、企业有没有商业主权?

3、消费者如何认知企业?

4、资本如何认知企业?

5、品类第一是最好的差异化认知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