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吃了亏”的华为为何力挺联想?还原“投票门”始末

2018-05-14 06:40:05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冬梅

“吃了亏”的华为为何力挺联想还原“投票门”始末

2018-05-13 11:20 来源:搜狐科技视界 联想 /华为 /5G

原标题:“吃了亏”的华为为何力挺联想?还原“投票门”始末

“吃了亏”的华为为何力挺联想?还原“投票门”始末

搜狐科技 吕林轩 整理报道

一段两年前的往事,在近期忽然成为热点。

知乎、微博等平台上围绕“5G信道标准联想为什么不给华为投票”的讨论突然沸反盈天,让联想在目前中兴被禁、华为被查的背景下,陷入了被舆论讨伐的被动之中。

联想与华为的相继辟谣,似乎也未能让联想走出“舆论泥潭”,种种“过激”的言论,仍在不断困恼着联想。

两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联想的做法从商业角度,从“大局”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搜狐科技梳理了两场关键会议的原始会议记录,从这些专业性极高的英文记录中,提炼出事件始末,还原2016年5G标准确立时联想的所有举措。

首先这些是你应该知道的背景

3GPP:这场5G标准制定的博弈场

因为这场舆论,我们现在对3GPP的初印象是“一个5G标准的制定机构”。

实际上,3GPP是一个成立于1998年12月的标准化机构,而且“国际化”成为其非常关键的一环,维基百科中介绍其目前其成员包括欧洲的ETSI、日本的ARIB和TTC、中国的CCSA、韩国的TTA、北美洲的ATIS和印度的电信标准开发协会。

“吃了亏”的华为为何力挺联想?还原“投票门”始末

华为无线网络标准专利部部长万蕾博士曾这样评价:“技术是没有国界的,3GPP之所以成功,就是归功于它的国际化,它的罗马论坛式的技术辩论是推动技术优化趋于完善的核心机制。衷心祝愿3GPP的全球化的民主精神源远流长……”

3GPP每一次的会议都有详细的记录可供公开查询,从详细的记录中不难发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充满讨论和协商。虽然是民主协商,但每次辩论过程都是利益方的明争暗夺,好在3GPP提供了足够客观民主的平台。

这也成为我们能够梳理两年前发生的会议的基本素材。

简单理解一下5G标准及三种编码

5G标准简单的来说,分为3大场景。其中商用价值最高的场景是eMBB,即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可以大致理解为我们目前4G网络使用场景下的升级。

eMBB场景下分为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在编码方式上有长码和短码。

在2016年8月份3GPP的会议上, 一共有三种编码被提出:

LDPC——高通主导在内的一些美国企业主推

Polar——华为主导

Turbo2.0——LG主导

很多网友简单地归纳成“高通的L码,华为的P码”,但这样粗暴的归纳是错误的。

Polar码并不属于华为,最早Polar码是由土耳其比尔肯大学教授E. Arikan在2007年提出,2009年开始引起通信领域的关注。

不过根据台湾媒体的描述,当时华为占据了Polar码70%以上的核心专利,因此华为力推Polar码。

同样LDPC码并不属于高通,LDPC码是由MIT的教授Robert Gallager在1962年提出。

两套方案在双方主导之下,都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的合作伙伴,甚至众多合作伙伴也并没有“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华为3GPP参会代表就表示即便LDPC码华为也有储备,“大家吵归吵,一个人吃独食是不可能的”。

这位华为代表甚至强调各方如何选择“站队”,更多是商业上的考量:“不论是LDPC码还是极化码,都不是华为首提的技术。因此最终选择哪个技术方案都和国家或者民族自豪感无关,这仍然是纯粹的利益问题。不能说华为的方案别的中国公司就该支持。”

还原:两次会议和三次投票

如果要理顺此次讨论联想5G投票事件,就需要明确明白,这些投票中涉及的标准制定其实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方案采用,第二个层次是长码和短码的方案采用。这几个方案的确定是在两次会议中的三轮投票中所有成员彼此博弈妥协,最终确定的。

这两次发生于2016年的两次会议,分别是2016年10月10-15日在葡萄牙里斯班召开的“3GPP RAN1 86b次会议”,和在美国11月14-18日开的“3GPP RAN1 87次会议”。

我们依次对其进行梳理。

争论最多的投票:第86b次会议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