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线下红利,OPPO就危险了?
2018-04-07 22:40:08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王丽
3月19日,OPPO在北京发布了最新的超视野全面屏旗舰:R15以及R15梦镜版。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产品。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手机行业进入新的下降周期,竞争矛盾持续激化,市场份额加速集中,在接下来的整个2018年,也将会是一个汰弱存强的搏杀之年。(详见我此前分析文章《2018年,手机行业凛冬已至》)
用OPPO副总裁吴强的话来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进入一个T型格局的"后智能手机时代"。
在这个阶段,每一款产品,都必然打硬仗,都必须打胜仗。
更关键的是,5G、AI、AR等关键技术也在加快孕育,它们的积累与突破,将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带动手机业的新一轮产业颠覆。
而吴强表示,OPPO 2018年的关键词是"改变"。而蕴含了OPPO对未来趋势和自身战略思考的R15,则将成为OPPO"一个通向未来的起点"。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OPPO R15的战略意义?
1
业内有观点认为,在2018年,OPPO将面临较大压力。其理由主要是:
(1)中国三线以下城市的消费升级红利已过,对于线下渠道优势较强的OPPO相对不利。
(2)在行业下降周期,价格战将更加激烈,对侧重营销渠道铺设的OPPO来说,成本压力更大。
但在我看来,这些观点都值得商榷。
在整个2017年,中国手机市场出货4.91亿部,同比下降了12.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也只实现14.70 亿台, 同比下滑0.1%,成为智能手机市场有史以来的首次下跌。
但正是在这一片凄风冷雨中,三星、苹果两大全球手机品牌,以及中国手机业的第一梯队:华为、OPPO、vivo、小米,销量都实现了不同比例的增长。
比如OPPO,据IDC数据,它的2017手机出货量为1.118亿部,居全球第四,同比增长12%。
这个现象背后的残酷事实是:整个手机市场越来越向头部集中,形成一个由少数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T型竞争格局。
在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带动下,依托更强大的,供应链、渠道、营销等资源的整合能力和管理能力,包括OPPO在内的头部厂商,将继续拉大与第二梯队厂商的市场差距。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线上渠道的回暧带动了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复苏,但这并不意味着,线下渠道会走向消亡。如果将观察的时间纬度拉长,线下与线上渠道的势力消涨,依然会是一个相互交替式的螺旋上升。
事实上,经过历时10多年,PC和手机两轮大发展的洗礼,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也已经临近饱和,包括BAT在内的所有互联网巨头,当前也都在拼命地走向线下和海外。
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无论是手机,还是其他行业,线上与线下渠道的融合,都将成为市场演变的主旋律。而在这个过程中,线下资源的获取难度与整合复杂度,都远远大于线上资源,而在与网络技术资源整合后,更还有巨大的红利有待发掘。
而这些,都将会是OPPO等具有线下渠道优势的厂商的机会。
换句话说,在2018年,OPPO或许很难成为发展最快的厂商,但它的上升趋势,却依然不会改变。
2
当前,外界更关心的问题,是在这个行业大变时期,OPPO将如何应变。
在3月19日,OPPO用媒体见面会的主题词,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渐变·见变"。
一要有取舍。渐变,不是彻底打倒重来,而是要在现状中寻找变化,在变化中有所坚持。
二要有节奏。见变,是变化的时机已至。
那么,它有哪些应变,又有哪些不变?
在吴强看来,不管行业如何变化,OPPO都需要始终坚守"打造让用户怦然心动的产品"这个根本的初心,才能在不断变化的行业中,健康长久地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OPPO一直有个倍受争议的问题:它每一代的旗舰产品,使用的都不是当时最顶级的硬件配置,却能在较高溢价的市场锚区,屡屡获得让整个行业都惊叹的销售业绩。
在很多人看来,它成功的原因,在于铺天盖地的营销,以及无孔不入的线下渠道,形成了对用户的洗脑。
但事实上,OPPO真正的优势,并不是营销,而是对于产品的理解,以及对创新的坚持。
反而正是因为摆脱了跑分和堆硬件的恶性竞争套路,深入解决核心痛点需求,OPPO才获得了用户的认可。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