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家反潮流的杂货铺,不仅开遍全球,还影响了苹果与小米!

2018-06-05 05:39:1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冬梅

截至目前,无印良品在全球开设的门店已达800多家,海外门店数量以460家之多占据一半(超过日本本土的424家),而在中国的门店就有210家。

无印良品的商品种类,从最初的40种已拓展到今天的7000多种,每季都有大量新品推出——如此全品类的扩张,让无印良品变成十足的“杂货铺”。不过,集团仍然坚持“只服务喜欢MUJI的人”。

【中国膜拜者】

伴随着拥趸的追捧,MUJI品牌也在中国遇到一个严峻挑战:模仿者越来越多。

名创优品、网易严选从它身上汲取了不少精华。特别是网易严选,明确宣称“产品来自为无印良品代工的工厂”。出自“同样的材质、同样的制造商”,价格却比无印良品便宜一半。

同时,相比于无印良品的线下体验优势,网易严选也已经布局线下门店。

另一个劲敌,则来自小米——雷军早在几年前,就高喊要做“科技界的无印良品”。近两年开始大肆铺陈的“小米之家”,以及近日登陆南京的“小米有品”全球首家旗舰店,均是无印良品式简约路线。

这些电商平台涌入线下,依靠价格对无印良品形成冲击之势,后者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今年3月中旬,无印良品在华宣布第8次降价。业界就此感慨:面对模仿者“围剿”之势,无印良品“妥协”了吗?

事实上,作为一个日本零售品牌,无印良品在日本本土是“国民品牌”,走平价路线,但是来到了中国,反而成为中产人群追逐生活方式的代表符号,价格也并不那么“亲民”,有些商品甚至比同类中国品牌贵出不少。

在市场竞争背景下,消费者也会日趋分流,回归大众需求的定位本身,因此,无印良品的售价下调也是明智之举。

反过来看,较之无印良品在全球奠定的极简主义美学风格和经营哲学,国内追随者们能否做到真正的“原创”,达到无印良品的品牌深度,还得打个问号。

无印良品一位中方负责人曾对媒体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多年前,无印良品开发的一款产品销量很好,被日本一家公司抄袭并商用,无印良品将对方告上法庭。在诉讼时,无印良品将产品设计想法一一详述之后,法官却认为“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因此被告方“不构成侵权”。

官司虽败,他们却很庆幸:“无印良品将产品做到了最自然的返璞归真。”而那家模仿无印良品的日本公司却在几年后倒闭。

对于早已经习惯模仿(或抄袭)的中国品牌来说,模仿容易,最怕的是学得“形似而神不似”。

面对竞争压力,通过降价走近大众的同时,“杂货铺”无印良品也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延伸产品品类。

2015年12月,无印良品世界级的旗舰店在上海淮海中路开业。与以往有所不同,店内出现了咖啡店。3年后的今天,深圳的MUJI HOTEL酒店中,更是集合了MUJI Diner、MUJI BOOKS、Found MUJI、OPEN MUJI等多种业态,将餐饮、图书、讲座等多种形式包揽其中。

无印良品希望让自己成为一个“贩卖生活方式”的品牌。但无论怎么跨界,其核心理念都是“过分的繁华和奢侈不会带来幸福,简单就好。”

靠着这一点,无印良品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文化输出,成为一种“现象”。

这个现象依旧与当今时代格格不入。个性、张扬、自我爆棚感,奢华、高价、讲求品牌……这些特点,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

过去几年,中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未来的市场空间还会成倍增长。在全民追求品牌与“价签”的同时,一批人也对此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与曾经日本的市场消费市场如出一辙。

中产们正追求“极简主义”,遵循理性的克制,这一潜在潮流,不仅是零售企业的机会,也是更多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