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华为式与海尔式,两条道路考验中国制造

2018-05-10 09:59:12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秋军

聚合化创新之路vs平台化创新之路

当今,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两条主要道路:聚合化创新之路(第一道路)与平台化创新之路(第二道路)。

聚合化创新之路,指企业通过自我与他者构建命运共同体,最大程度地集聚“源创造力”,实现自主创新。聚合化创新之路以华为公司为典型代表,也可称之为华为式创新。

平台化创新之路,指企业通过自我与他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用外部组合平台上的“流创造力”,实现他者创新。平台化创新之路以海尔公司为典型代表,也可称之为海尔式创新。

两条道路的存在看似皆具备充分和必要条件,然而仔细分析,似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

1. 技术与市场的非交换性原理

市场换技术是“美丽的肥皂泡”,典型案例就是我国汽车产业。世界一流技术无论花多少钱都不可能得到,其实很多时候花大价钱仅是买到了三流技术。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一大教训。“国之重器”怎么可能通过市场来交换?

第二道路的企业有一个假设:企业借助互联网环境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式合作平台,假设平台化可以产生核心竞争力。

这一假设之所以难以实现,关键点在于技术与市场的非交换性原理:企业不可能通过市场获得世界一流技术。真正的世界一流技术绝对不会简单地通过市场来直接交易,而是通过世界一流技术所产生的全球绝对控制力与垄断利润来实现市场价值。

如果把企业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市场换技术”这一假设上,就有可能将企业的命运交给他者,又怎么可能把控自己的命运?

2. 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差异

互联网环境下易于建立企业对外合作平台,主要是在信息流主导下的现代物流网(例如零库存)与资金流网(例如加快资金周转率),而非产品研发创造方面的深度紧密合作(能够个性化定制就不错了),合作的深度与价值均属于产业与市场范围而不是产业与高科技范围。

因此,企业平台化之所以会成为一大陷阱,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解决合作者之间的“无机体”转化为“有机体”这一难题。

平台上的所有合作者均是利益独立者,形成无机关系网;

无论互联网平台带来多少利益,始终还是利益共同体,而不可能建立命运共同体,形成有机关系网;

契约方式的纯利益合作关系,有利就合作,无利就散伙,谁也没有制约谁的权力;

片面的、单纯的、机械的、短期的利益合作关系看似可靠,其实就像布朗运动那样极其不稳定。

利益永远没有最大点,一旦有其他合作者开出更好条件,立刻分手,犹如紧靠在一起的两块石头,看似关系紧密,一旦振动,立刻分离。

这是第二道路的最大危险点。

相反,第一道路则不会有这类危险,通过聚合化自我创新之路,所有企业元素均像有机体那样形成命运共同体。第一道路与第二道路的本质区别正是有机世界与无机世界的本质差异,各自的生命力相差悬殊。

3. 丛林法则下的企业生态系统原理

世界巨头主导形成极其复杂而微妙的企业生态系统,全球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力强大,并以产业链竞争方式抢得很大的世界市场份额。

这是第一道路的必然结果,华为的成功就是铁证。

第二道路的企业也许短期可以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毕竟平台上聚集了数以亿计的单晶硅式的创业者,也许有一点小技术(世界一流技术往往把控在全球巨头手中),可以对产品进行个别甚至局部的微小创新,比如外观创新、款式创新、颜色创新、实用功能创新等,但不可能有原始创新,“源创造”明显不足而“流创造”不少,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价值低端环节,难以抢占产业链的制高点,其新增价值并不多,无法像华为那样产生颠覆式的市场效应。

当然企业也可以找到低端消费市场,有些甚至还有较强的生命力,毕竟中国低端消费者数亿人,年市场总量超过10万亿元。

尽管低端市场的产品规模庞大,但不可能构建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化竞争格局,价格战成为常态甚至变态,企业往往会陷入自杀式竞争陷阱,全产业链总利润率极低,所有参与者在残酷竞争中分享微薄利润甚至仅仅保本。

犹如做苦力的劳动者,哪怕付出巨大代价也没有多少纯收入,长期挣扎在死亡线上,成为社会最底层。

这是走第二道路的残酷现实,也是创业大面积失败的一大根源。

4. 企业能量的几何级差原理

众所周知,核能与化学能的差异极大。第一道路与第二道路最终所产生的“企业能量”犹如核能与化学能的惊人差异。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