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前华为人亲历的华为手机发展史:最牛产品是如何炼成的
2018-02-24 14:24:3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振洲
华为的手机芯片战略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显然,如果自己的手机不用,麒麟芯片是发展不起来的。海思的K3V1之所以失败,就是压根没有考虑到手机公司的需求。华为毕竟不是联发科。
手机公司做出来的第一款芯片并不是用于手机的麒麟,而是用于数据卡的基带处理芯片。当时,手机公司最赚钱的产品是数据卡,但高通独家供应的基带芯片出现了紧缺的问题。
巴龙(Balong)芯片
麒麟970芯片
王劲主持研发成功了用于数据卡的巴龙(Balong),后续也研发了用于手机的麒麟(Kirin)芯片。现在看来,在手机公司孵化出芯片,是非常有价值的决策。芯片做起来之后,又从手机公司切回了海思,并成了华为甚至中国最牛X的消费电子芯片。
其实,无论是基站、芯片还是手机,核心的开发都是在华为的上海研究所进行的,是新一代上海滩传奇的全新演绎。
天妒英才!2014年7月,王劲从美国回来,时差还没有来得及倒就连轴开会。晚上感到不适,回家后就倒下了。
打这些字的时候,我想起了《速度与激情》中的一句歌词:We've come a long way from where we began,I'll tell you all about it when I see you again。
结语
“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的说法是曾任华为新闻发言人的北大湖南才子傅军率先提出的。当时,四家公司棋逢对手,惺惺相惜。
但为什么华为和中酷联三家之间,如今却有了巨大的差异?关键原因是:华为在全球的GSM移动市场艰难布局成功,并在迅速发展的3G/4G系统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和众多的基础专利。任老板组织的华为2017战略会议的总结文章写道:如果华为不能在无线上熬过去,我们.....就不会有什么“神终端”。
为了构建独立品牌,华为付出了巨大的试错成本,同一篇文章中也写到:回想华为手机发展的过程,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IDEOS、Ascend品牌投了不少钱,估计快没有人记得了;原来预想中主打是D、P系列,Mate只是尝试性的细分市场产品,结果Mate 7大获成功后,Mate持续成为华为产品明星,D系列不见踪影了。回过头看这几年消费者BG的战略规划,估计至少每年的规划有四分之一是不到一年就基本失效了,两年下来,可能一半就失效了。
2014年国内运营商渠道大幅降低补贴,对华为的冲击有限,对中酷联三家却影响比较大。
余承东很努力,也够幸运,在他手上,移动基站挺进了欧洲,也卖红了华为手机。
不过也要看到,如果没有华为GSM在中国和亚非拉地区的广泛布局成功,single RAN就没有机会大规模进入欧洲。同样,如果没有前面这些年定制手机的艰难努力,也无法想象今天华为的高端手机有如此耀眼的成功。
“一将功成万骨枯”,很多人都为华为今天的成功做了铺垫,历史不应该忘记这些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参考资料:刘平《华为往事》、张利华《华为研发》、冀勇庆《华为终端的来龙去脉》、上观新闻《华为离职江湖》、瞭望东方周刊《国产手机的第一个十年:成也贴牌败也贴牌》、潘少钦《成功的战略: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米周和尹生 著《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AI财经社《死于公元2011年》。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