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前华为人亲历的华为手机发展史:最牛产品是如何炼成的
2018-02-24 14:24:3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振洲
2008年10月,郭平身兼手机公司董事长和华为企业发展部总裁,他说:“投资是可以干一辈子的。”我就加盟了他领导的企发部。办公区就在手机公司的最里面。每天我得穿过手机公司长长的办公区,才到办公位。
华为想复制出售华电和华三的成功经验,对外再出卖手机公司49%的股份,企发部找了全球非常多的大牌基金来谈,如TPG、银湖(Silver Lake )、红杉等。最有故事的一家,就是与华为很有渊源的贝恩资本。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08年9月14日,雷曼突然破产,象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引发了巨大的金融危机。西方基金的出价一下子低了很多,还加了一堆条件。任老板直接拉倒不干了。
大家慨叹:如果进度再早一个月,这个事情就成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现在看来,却成了好事。
2011年开启了余承东时代
郭平之后,华为手机又历经了陶景文、陈朝晖、万飙等几位CEO,构筑了完整的市场体系,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囿于任老板的“为航空母舰保驾护航”战略,华为手机还局限于运营商的3G定制市场,普通老百姓也不怎么知道还有华为手机这回事。
2011年,余承东卸任欧洲总裁职位,接任手机公司CEO。由此,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刚做老大的时候,有次开会涉及资本运作,让企发部去个人,我就去了。老余显然还没有从大卖系统设备的火热状态中调整过来,先发表了一通在欧洲如何如何成功卖single RAN的宏论,然后翻历史居然翻到了当年如何手把手调教武汉凡谷做合分路器,一不小心让老板夫妻成了湖北首富。他兴高采烈,唾沫四溅,乐得我们前仰后合。等到兴头过去,才开始讨论正事。至于正事是什么,我却彻底地忘了。
2011年是非常关键一年。任正非专门带着徐直军、郭平等一帮高管,跑去与华为终端业务的人开了个座谈会,确定了不再FOLLOW运营商做定制手机,而是坚定地走开放市场,建立自己的品牌的的战略决定。这是华为终端的遵义会议。我们当时看到了这个文件,也都颇为华为捏把汗,因为改变实在是有点大。之前爱立信同时将2B的系统和2C的终端都做好的努力失败了,有前车之鉴。
当时是微博正火的时候,余承东用这个舞台,开始了他的暴力营销,直接与苹果三星做技术指标的对比。这对提高华为的知名度有好处,但也带来一些非议,2011年底,老余被老板禁言了一段时间。
余承东
华为确实交了不少学费,比如叫好不叫座的P1,又比如“疏油层”、“内存”和“闹钟”。余承东也一度有下课的危机,但任老板坚强地挺了他。
久攻之下,必有破门。在我看来,华为手机的关键两跳,都是在2014年创造的,这是不平凡的一年。
第一跳是复制小米成功,建立了电商平台和互联网品牌。2011-2013年,小米爆红。华为全面学习借鉴互联网运营经验,于2013年底推出荣耀品牌贴身近战小米,坊间形容为“像素级模仿”。荣耀抓住了互联网营销这个宝贵的窗口期,腾讯和迅雷等合作为华为引流,真正做到了爆款和放量销售。刘江峰带领荣耀用一年时间走完了小米三年的路。华为的电商平台VMALL也成功构建,乃至于任老板有次开玩笑要在该平台上顺便卖卖安第斯山牛肉。
小米和荣耀成为互联网品牌双强之后,其他互联网品牌基本上都没有怎么做大。抓住了这样一个宝贵时机,就好像抓住了股市从2000点暴涨到5000点的时机。
第二跳是MATE7在国内的热销,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产高端手机。
余承东喜欢上身穿西装,但是脚上穿布鞋。华为Mate7的设计就体现了他的大杂烩观念,MATE7将苹果和三星推动的时髦想法全塞一起,包括大屏,金属机身,按压指纹,双卡等。当时并没有做太大的期望,计划做得很保守,据说只有30万支,所以后来“一机难求”,倒不是华为有意来制造饥渴营销。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