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自腐国的ARM:如何用设计定义移动时代的故事

2016-07-20 09:10:05 来源:爱范儿 作者:[db:作者]


软银历史上最大的收购案已经产生了:日本软银将斥资243 亿英镑(约合320 亿美元)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

相较于更熟悉的软银,英国ARM 这次也被推上舆论中心。如果你稍微了解这家公司,就知道ARM 已经将触手到达科技产业的几乎每一个角落。

官方数据显示,全世界95% 的智能手机和80% 的数码相机都在使用ARM 技术。在一些新兴领域,如增强现实头盔、自动驾驶、智能手表以及无人机中也不会缺少这家技术公司的身影。

分析认为,软银正是看中了这点:在即将爆发的物联网时代,ARM 架构其可以作为一个通用接口连接一切。

ARM 崛起

1978 年底,物理学家Hermann Hauser 与工程师Chris Curry,在英国剑桥创办了CPU(Cambridge Processing Unit)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当地市场供应电子设备。

一年后,这家CPU 公司更名为Acorn 计算机公司。

不久后,这家公司推出了第一款产品是Acorn System 1。这款产品主要面向大学市场,售价80 磅,只配备了一个小的LED 显示屏、一个按键和盒式磁带接口。

在Acorn System 1 后,它陆续生产了System 2,3 和4,还有消费者导向的Acorn Atom。

ARM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

1981 年跟随英国广播公司BBC 联合推广——他们与Acorn 合作推出了BBC Micro 计算机。BBC Micro 采用的计算机处理器(CPU),架构采用的是效能相对较低,但也相对省电、低成本的“精简指令集”(RISC)架构。

尽管这款产品引热了英国的计算机市场,但好景并没有持续太长:除了作为BBC Micro 的产品持续输出到广播局和学校外,这些产品在英国以外几乎毫无市场。这家公司在接下来的几年也并没找到更好的策略,濒临破产。

随后Acorn 公司一度被当时的IT 巨头Olivetti 收购,尔后又被Andy Hopper 提议分拆单独成立商业运作公司。

这时候出现了,原因正是因为苹果正在开发新的PDA 设备“Newton”,Acorn 芯片符合低功耗的特性,Acorn 为苹果开发了专门设计的ARM 610 芯片。

newton-pen

1990 年11 月27 日,Acorn 公司正式被改组为ARM ( Advanced Risc Machine)计算机公司:苹果出资了150 万英镑,Acorn 本身则以150 万英镑的知识产权和12 名芯片工程师技术入股,另一个芯片厂商VLSI 出资25 万英镑。

正是在这个时期团队初期缺乏资金,ARM 做出了影响时代的决定:ARM 不制造芯片,只将芯片的设计方案授权给其他公司,由它们来生产。

从这里开始这个正式被改组为ARM 的公司在商业上开启了设计授权之路。

这之后就是ARM 的一些成绩了:一年后,ARM 最先将产品授权给英国GEC Plessey。两年后,另一家知名公司德州仪器也加入合作,再后来半导体行业的巨头随后也加入了ARM 授权行列,这开始了ARM 设计授权的模式。

从三星加入之后ARM开始做设计授权模式

21 世纪开始移动大潮涌来。ARM 进入苹果的几代手机、Android 阵营中众多手机厂商,甚至知名芯片厂商高通、联发科的芯片都站在了ARM 身后。

“宿敌”英特尔的架构之争

现在人们习惯于将高通和英特尔做对比,高通代表了移动市场的芯片王者,英特尔则是活跃在PC 市场为主的芯片霸主。

其实不然。

手机与PC 时代之争的背后更应该是ARM 与英特尔,探讨两家宿敌之争就需要提到长达几十年的技术架构之争。

CPU 芯片内部写满了命令集,也可叫做指令集。指令集之争可以追溯到40 年前,我们熟悉的英特尔公司通过复杂指令集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设计出X86 架构;ARM 公司则是通过简单指令集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设计出了ARM 架构。

两套指令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令多寡的区别——复杂指令集兼容更多指令方便开发适配更多应用,而简单指令集效率更高,两家公司用自己认为“正确”的两套理论继续开发、优化自己的架构,孰优孰劣的问题也被长期探讨。

ARM的商业模式

另外一个不同的是,英特尔通过自研、自造、自销的逻辑生产CPU 进入PC 市场的笔记本、台式机、一体机产品;ARM 公司则只负责CPU 内指令集以及自研ARM 架构授权给芯片设计、制造厂——三星、高通以及苹果们都会使用ARM 的标准技术进行定制,或制造芯片,ARM 则收取一定的授权费用。

或者可以说,英特尔的真正对手已不是ARM,而是ARM 技术架构背后的那些芯片制造商,这是一个庞大的世界。

从其在设计思路就走出的不同风格,英特尔用自家高性能CPU 称霸PC 市场,反而ARM 设计出的低功耗CPU 更适合在手机等小型的智能设备中,看似两者互不相干。

英特尔和ARM的芯片架构其实不太相干

时间点来到2007 年移动互联网起步,其爆发增长的速度超出所有人预期,这也让英特尔始料未及——这家公司曾在1999 年首度通过并购进军通讯市场,但几年后就宣布出售了相关业务。

英特尔开始宣布将要将ATOM 处理器搬进手机,再次进攻移动市场;作为反击,ARM 也开始试水进入PC 领域——推出上网本、宣布进攻服务器市场等。

两家公司的“彻底反目”甚至让我们熟悉的那个统治了几十年PC 领域的Wintel 联盟中的一员微软变成了双面角色——PC 领域的好伙伴决不能丢,但ARM 架构技术我们也可以尝试:Surface 产品中也有ARM 技术架构的产品出现。

伙伴苹果的羁绊

Intel Apple

虽然在2006 年的时候,苹果开始将Mac 产品线上的电脑换为X86 架构的Intel CPU。但在一年后苹果与ARM 重新建立合作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iPhone,这个CPU 由三星制造,使用ARM 架构。

在继续推出的iPhone 新机上,苹果也在持续绑定与ARM 的合作关系——一方面继续使用ARM 架构的处理器,另外也在自行设计处理器的架构。

从第四代iPhone 开始,苹果就开始给自己的CPU 打上了标志A4,这其实也是一款基于ARMv7 指令集、Cortex-A8 架构设计的CPU;而第五代的iPhone 开始,苹果自己设计了Swift 架构。

曾经传出苹果想要收购ARM

苹果对供应链控制一向重视,也所以在一年之前早就有媒体传出过苹果将要收购ARM。

对于苹果来说,收购ARM 可以加强苹果对自家核心产品iPhone 供应链的控制权;再有,毕竟ARM 架构授权遍布全球,这里是否也存在着可能被竞争对手恶意并购的隐忧。

不过这件事情至今没成,但今天的英国科技圈也再次涌现出了这样的传言:在软银宣布收购ARM 后,称苹果或考虑高价竞购ARM。

美联社还报道,“在被收购之前,ARM 并没有咨询过包括苹果在内的合作伙伴的意见,同意软银收购完全是ARM 自己的决定。”

英国科技

然而,这起收购案仍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

ARM 创始人Hermann Hauser 在接受BBC 采访表示,ARM 被软银收购的当天将成为“英国科技行业最令人难过的一天”。Hermann 还表示,当他听说软银将斥资240 亿英镑收购ARM 时,感觉“非常难过”。

ARM可以说是英国科技界的骄傲

可见ARM 被收购一案确实令人瞩目,因为这家公司也代表了英国的科技技术。

网络上媒体盘点《英国最有前途的高科技创业公司盘点》也有谈到ARM 公司,甚至在英国公投脱欧后媒体也有议论《英国ARM 公司对于科技的影响》。

英国卫报也曾撰文《ARM: Britain’s most successful tech company you’ve never heard of》将其称为英国最成功的科技公司。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