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爸爸的苹果”,甜甜的爱(青春派)

2018-06-13 05:22:11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王振洲

  见到效益提高后的村民,渐渐开始接受阿娟的做法,不乱打农药,秋季等霜降之后采摘苹果。去年刘阿娟的大哥偷偷打了除草剂,阿娟知道后坚持不收他的苹果。从这件事后,果农开始更加严格地按照阿娟的要求做。

  目前有22户果农加入刘阿娟的全球香苹果专业合作社参与入股分红,新建示范园带资入股贫困户有15户。“2017年,我们每户的苹果收入比没加入合作社时都增收了一万多元。”果农杨小伟说。

  “受她影响,周边500余户群众也主动按照她的生态果园管理模式经营自家果园。”官庄镇党委书记王斌说。

  “用良心种植的苹果,一定会长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刘阿娟对苹果的品质要求非常高。可是问题来了,每棵树都不一样,每家每户也有差异,怎么保证个个苹果都是高品质呢?刘阿娟的回答是“标准化种植”。

  “好苹果的生产,必须要有严格的工序,包括产前、产中、产后,比如说我们从土壤修复,从定植、疏花、疏果,到后期的脱袋分拣入库,都有一个严格的程序。”刘阿娟对合作社果农们说。

  标准既要体现绿色无公害这个原则方向,又要吸取当地果农的传统经验。刘阿娟带着合作社果农跑到延安、宝鸡、长武等10多个地方考察学习,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专家反复请教。附近的果农杨海峰在苹果无公害作物管理上有近30多年的研究经验,刘阿娟就经常来到杨师傅的果园里取经。终于,刘阿娟跟果农们就苹果的生产工序达成了一致,形成了140道标准。

  收购果农苹果的时候,不像传统客商那样按斤称,他们是一颗一颗数的。库房里贴着标签,上面写着谁家的苹果第几筐,筐里面有多少颗苹果。

  “我们真的可以计算出每年卖了多少颗苹果,折损了多少苹果,到苹果销售季结束之后,让我们的客户对我们果农的苹果做一个评价,引导和鼓励他们第二年做得更好。”刘阿娟说。

  今年,刘阿娟新栽植80亩苹果园,分春秋两季完成。这也是阿娟创业5年来首次建设示范园,第一阶段投入近50万元,至少4年后才能见效益。这在很多果农看来根本没必要,而刘阿娟却坚持要尝试打造从果树栽植到果品生产销售的标准化全产业链。她还专门从青海拉了70多吨羊粪,每亩地的费用多投入3000多块钱,用来改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栽的时候一定要规范,线一定要拉上,打直,后面我们要栽水泥杆。”在大家看来,栽植一棵树苗就是几分钟,阿娟却并不这样想,对苹果种植的每一步,阿娟都严格质量把控。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树坑,刘阿娟都是自己一遍遍踩过去。她说:“用良心种植的苹果,一定会长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如今,已被选为淳化县人大代表的刘阿娟,在公益中国的扶贫平台上还是200多户贫困户的“扶贫助理人”。她正计划发展苹果蜜、苹果干等衍生产品,打造苹果产业链。而她还有一个梦想——打造一个特色苹果产业村,整村推进种植绿色无公害苹果,形成种植加工、观光旅游等立体经营的田园综合体。

  “我已经把对爸爸的爱上升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们希望通过苹果,最大可能地带动我身边的村民发展产业,让他们收获更多。”刘阿娟说。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12日 19 版)

延伸阅读

(责编:袁勃、白宇)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