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记者也找到“五亩田”提到的七十多岁的当事老人。刘长福表示,在五亩田电商平台发布的图片和视频,都是村里一个叫杜晓的果商,教他拍摄时这么说的。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村民 刘长福:我是被安排的……
号称专卖绿色农产品的电商平台——“五亩田”,发布这篇文章的依据又是什么呢?我们的记者也联系上了“五亩田”的负责人。

“五亩田”电商平台CEO 王成洲:杜晓联系到平台说滞销,有员工去调研确实存在,所以就开展了这个公益行动。

杜晓,是临猗县的一位苹果购销商。他在联系电商平台时,出具了印有“临猗县角杯乡人民政府、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和临猗县角杯乡石彪村村民委员会”公章的文件,文件中明确表示“传统销售渠道补款,农民收益受到很大影响,出现了滞销,我县特委托五亩田电商平台,帮助销售苹果。”
杜晓在接受山西交通广播电台的采访时承认,他和“五亩田”这家电商企业确实是商业合作关系。并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应。
记者:您在里面起什么作用?

临猗县石彪村购销商 杜晓:供货。到现在已经合作了有三年了。
记者:4000万斤怎么来的?
临猗县石彪村购销商 杜晓:不知道,编的吧?这是人家的营销手段,这也没有错啊?在网上这几年炒的挺火啊,好多地方都这样做了。效果很好啊。
而对于公章问题,杜晓也承认自己在盖章过程中存在“偷梁换柱”的行为。
临猗县石彪村购销商 杜晓:乡长说改了,当时我拿了两份,盖章的时候好像盖错了,盖在了这份上,改过的好像没有盖。
在“五亩园”所发表的文章中明确提到:“18天,117万箱,995万斤苹果……”电商平台,搞的真是公益活动不获利吗?

山西交通广播记者:我算了一笔账,一箱大概挣一块钱,现在销售了一百多箱,可能这一单就赚了上百万。

原来,所谓的公益行动,并非真的公益,通过一张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营销的整个过程:果农将苹果卖给当地苹果购销商,购销商找到电商形成合作,通过拍悲情视频,偷梁换柱盖公章等方式,然后产生了营销效果,最终谁来埋单?自然是消费者了。那么应该怎样来看待这种所谓的公益营销,它又会带来哪些危害,来听一听专家的分析。
“农产品滞销” 谁在制造“悲情”?
其实,在这里我们详细剖析的临猗苹果滞销事件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在不少地方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而且因此受到伤害的还不仅仅是消费者。

进入2018年,农产品滞销,仍频频进入公众视线。一提到滞销,恐怕不少人记得:三年前,因为价格低、收购少,造成不少农民牛奶滞销,不得不含泪倒牛奶、杀奶牛。
记者:每天要倒多少?

奶农:每家每户要倒一千多斤。
奶农:有的到了5毛钱一斤,价格比矿泉水还低。
奶农:怀孕的牛,卖了杀了,一杀就杀两头牛,人家都不愿意,心疼得很。
滞销、滞销总是滞销,信息闭塞、天气原因、扎堆上市,种种原因,造成一个结果——“价格跳水”,或者就算“垃圾价”也还是无人买。

如今,自从有了“互联网+”,电商平台开始扮演“救市”角色。但是,一旦连上“互联网”,有的人却动起歪脑筋。
记者:那你当时为什么就是没有说明喂猪的那个梨是坏掉的?

村民:心里也很着急,后来说替广大农户做做宣传。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