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正非:华为战略预备队要培养并输出优秀的干部、专家和职员

2018-05-31 04:14: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秋军

总队不是权力机构,主要是一个教育组织,负责学员的训练、管理、鉴定、出队等,课程教育由华大完成。目前战略预备队的鉴定做得很好,将来对学员出队情况还要进行持续跟踪。

下一步由彭中阳担任战略预备队的总队长,对战略预备队进行改组,将总干部部的运作和后备干部的培养打通,我们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来训练干部、专家和职员。

2、各场景分队是权力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加强学员培养和使用的耦合度。

第一,战略预备队的运作重心在各场景分队,我们应给分队更多的自主权,分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制订一些差异化政策。分队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优秀的人进得来”,战略预备队培养的是精英,后续需要考虑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入队;“进来以后长得大”,核心是考核、培训方法、提升能力,还要解决赋能和激励的问题,比如网络架构转型分队从一阶到三阶的过程非常漫长;“长大以后出得去”,要有承接的组织,让预备队培养出来的人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分队有鉴定权、使用权、识别权,要把需求、训战和任用几个环节打通。各分队可以根据未来业务需要,决定培养什么人、培养多少人、培养的人准备到哪去、如何培养……,培养和使用要有一定的耦合度。分队对学员进行推荐,不是架空AT团队,目前分队长基本都是高层领导,官都比总队长大,可以和业务部门讨论,这样就有一个输送的过程。当然,分队也要承担推荐不当的责任。

第三,分队不是永恒的行政组织,可以考虑日落后关闭。有些分队组织化落地以后(如网络架构转型分队、云服务分队等),具备新的能力、新的人才,应该不需要再以战略预备队的形式运作,可以业务部门自考核、培训。但是分队的种子不要散掉,是将来建立行政组织部门的核心骨干。人力资源考核不要僵化,对于一些新业务,不完全以产粮食为中心,而是以评价体系为中心,这样让新业务在部门里面也能成长起来。

特别是唯一责任主体的分队,业务主官要承担起突破新业务的责任。如果需要预算和政策支持,集团可以给予补贴。我们不要在唯一责任主体之外,另建一套架构体系,这会导致指挥体系混乱。分队在业务部门里,训战是为了自己部门使用,它是逻辑式的分队,不是物理式的。

各分队在2018年先维持当前运营机制,下次汇报时再确定哪些分队关闭或转换。但是过渡时期可以双重,已经转换了的分队,预备队机制也保留。现在我们让公司先滚起来,不断寻找方向,方向大致正确就行,这样公司滚滚向前,只要我们不垮,未来就有可能领先。

三、战略预备队坚持选拔制,从实战出发对学员进行赋能,形成不同能力阶梯进入公司各个岗位。

1、战略预备队是选拔制,机会提供给责任结果好、有使命感的高潜质人才。

第一,入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责任结果导向,达到岗位模型的认知标准,责任结果好。每位员工都可以参加网上考试,如果责任结果没达标,战略预备队不给予评分。

第二,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并通过网上考试、面试或视频面试,获得入队资格。入队需要有担保,主官承担识别、推荐优秀人员入队的责任。如果训战不合格的学员被退回去,同时要对担保人进行扣分。

第三,至于预备队学员是否应该有奖金的问题,你们根据具体场景去讨论确定。我认为,最重要是提供机会,机会比短期利益重要。升官机会应该留给有使命感、想奋斗的人。

2、战略预备队从实战出发,给学员走上战场赋能新的作战方法,而不是做基础知识的全面灌输。

选好学员以后,战略预备队要有目标地培养。不是灌输ABC基础知识,全方位能力提升是个人的责任。战略预备队通过案例、方法和讨论的赋能,考试、讨论、再考试……,也许是一种习惯。对激发他的能力产生一些作用,走上战场再总结提高,形成真正的实战能力。所以,战略预备队不要向全方面发展,如果总想做大、做宽、做广,反而变成一个“大杂烩”。就做一个突击队,抓住可能做成的事努力去做,先突出一个可能再说。大庆油田不就是石油吗,怎么可能把其他方面也突出来呢?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