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对OPPO品牌的印象,第一时间我们会想到的关键词一定有”独树一帜的营销模式”,“年轻人喜欢的手机品牌”这些明确的标签。
作为智能手机时代才崛起的青春品牌,OPPO无疑用最为简单而直接的方式,抓住了公众的眼球,无论是强大的代言明星家族,还是冠名现象级综艺节目,还是别具一格的新品发布会……每一个环节都将营销做到了极致。

OPPO在取得营销胜利的同时,也引起了诸多竞争对手的效仿。可有意思的是,同样的手段,结果却大为不同,为什么别人只在OPPO身上学得形似而没有抓到精髓?我认为,这是因为很多人只关注到了OPPO营销华丽的“偶像派”外表,却忽视了在科技创新上“实力派”的内在。
内外兼修,表里如一,这是不是你不知道的OPPO?
行业遭遇瓶颈期,如何逆行?
智能手机整体市场增长的停滞已成定局,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看,2017年全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4.91亿部,上市新机型1054款,同比分别下降12.3%和27.1%。其中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4.36亿部,同比下降12.4%。
这意味着短期内市场已趋于饱和,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将从增量市场的竞争,转入到存量市场的竞争。这为各大手机品牌带来了相当严峻的考验。
首先,随着目前智能手机性能、质量等越来越出色,同质化变得非常严重,用户换机的时间被拉长,并且换机的欲望越来越低。即便是苹果蛰伏5年一举推出十年巨作iPhone X,受到的市场反馈也并不尽如人意。
其次,用户在变得更“聪明”和理性,不再会为某一项微创新的功能冲动消费。他们会更多的去选择品质更好,科技含量更高,品牌存在感更强的产品。
第三,行业的竞争格局明显向头部倾斜。从IDC刚刚发布的数据看,今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前三强被华为、OPPO和vivo牢牢占据,各自拥有24.2%,18.9%和16.3%的市场份额。前五大品牌拿走了中国市场85.8%的份额。显然,用户的选择向头部的品牌集中的趋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基本上已经丧失。
市场环境的恶化,也为手机品牌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从市场排名前三的品牌身上,能够总结出一些特有的素质。
比如,第一点,华为、OPPO和vivo都对用户极尽亲和,通过成功的营销手段,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第二点,这三家品牌都能够站在科技创新的角度,去思考未来,因为差异化的产品和核心技术的卡位,能够保证品牌的长期生存的进步。实际上,说今天手机市场排名反应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排名,一点都不为过。
OPPO创新之路,营销大胜背后的实际内核
如果我们从营销和科技两条主线,重新来分析一下OPPO的成长之路,就会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独立,而是相辅相成。
在2015年,“充电5分钟 通话2小时”一句广告词,引爆了整个市场。几乎席卷线上线下,无论是当红代言人李易峰的选择,还是赞助当年最热综艺中国新歌声,最后沉淀下来的则是OPPO研发的快充技术:VOOC闪充。

我们知道,手机行业的快充方案主流技术,有高通公司的QuickCharge, OPPO的VOOC闪充,还有后来MTK的MTP Pump Express快充技术。很显然,除了OPPO是一家手机品牌之外,另外两家都是解决方案提供商,可见在“充电5分钟 通话2小时”成功的背后,是OPPO自研技术的胜利。
并且,区别QC快充的高压快充技术,VOOC闪充首创的低压快充更适合用户使用,为此OPPO还申请了多达130件的技术专利。OPPO首先搭载VOOC闪充后,推动了行业内对于快速充电技术的普及以及研发。
在2017年,OPPO又拿出了“5倍潜望镜摄像技术”,它区别于传统双摄镜头的并列排布,OPPO将长焦镜头横向排列,与广角镜头形成垂直布局,由光学三棱镜让光像折射进入镜头组,实现成像。这一结构让镜头模组得以融入薄机身,OPPO就能够在正常手机厚度的情况下获得3倍的光学变焦和5倍的无损变焦。

其实,手机厂商们并非没有在手机相机的光学变焦上做过探索,例如采用外伸缩式光学变焦镜头的三星Galaxy k Zoom,索尼的无线外接光学变焦摄像头,以及华硕鹰眼手机等等,但这些技术最致命的缺陷是过于厚重,而OPPO的“5倍潜望镜摄像技术”,做到了既保证了手机的轻薄,又做到了5倍的无损变焦的拍照体验。
不夸张地说,这个技术如果能够普遍应用于智能手机,那么对整个手机行业的拍照体验水平都是一次极大的促进。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