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三星电子通信公司将被裁撤,除6名韩籍高层所有员工约300人全部遣散,遣散费超2000万元。这家早期从事3C通讯设备的企业裁撤说明了什么?是否意味着中国的高成本已经在逼走外资?中国智能制造机会来了?
深圳三星电子通信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高达2000万美元,当时因国内政策原因由韩国三星电子株式会社、中国科健股份、深圳市智雄电子、上海联和合资成立。后由深圳三星电子通信有限公司控股股东与上海联合投资持有全部股份。

▲深圳三星电子通信
公司早期从事手机生产,后因市场缩减转向通信基站设备生产。全员的裁撤意味着这家在中国经历十几年、超亿元的合资公司走向了终结。
三星中国的战略迁移是否说明成本正在逼走制造业?
深圳三星电子通信公司的裁撤并非是偶然现象,早在2016年三星电子中国区员工数量就大幅下滑17.5%,由4.49万人缩减至3.7万人;在2017年三星电子又开始撤销中国经营实体,原东北支社、华北支社等七大支社重新调整32管辖区域。
同时三星正在越南投资建厂——值得注意的是苹果以及国内通信制造业龙头华为、小米和OPPO等都在东南亚设厂。这一切是否说明,中国逐年增长的人工成本、地租成本等是否正在逼走外资以及国内的制造业?
并非全然如此,以三星为例,国人之所以了解三星是因为三星电子产品,早期三星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约20%,后历经三星note7、中韩建交危机等一系列事件2017年的份额直接降低到0.8%。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三星制造业撤离不是因为制造业成本,而是三星在中国产品与路线的失败。
深圳三星的裁撤大部分是自身原因,而整体制造业转移东南亚地区大部分是成本的转移。
制造业的出路真的只在于廉价劳动力?
放眼全球制造业发展,我们发现制造业一直有个趋势——向人工及土地成本低廉的国家转移,早期转移到中国,现在转移东南亚、南亚。难倒制造业的出路真的只在廉价劳动力?不然,只廉价劳动力的制造业没有出路。我们可以从全局了解:

▲制造业转移
东南亚的承载能力有限
东南亚的劳动人口不超过5亿,不足中国劳动人口一半;且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劳动人口参与率已达80%-90%,初步估计可转移给中国转移的制造业劳动规模只有约一亿。且东南亚与南亚劳动力教育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落后,这都限制了制造业的承载能力。
南亚(主要印度)制造业承载意愿不强
印度劳动人口众多,市场初步估计超5亿,但是他的劳动参与率极低,据CEIC统计其2017年参与率仅为53.79%(中国为68.9%),换句说法是印度工人的潜力够,但是在文化观念下参与度不高、时间观念、效率与管理都是大问题。
所以说,要么是廉价劳动力资源稀缺,要么是廉价劳动力素质跟不上制造业要求,廉价劳动力并不是制造业的出路。
在廉价劳动力稀缺的时代,智能制造才是唯一竞争力
一面是日益庞大的制造业,一面是日渐匮乏的廉价劳动力;各大有领先意识的企业纷纷开始布局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机会来临。
以中国市场3C产业为例,国产机正在疯狂进购自动化设备与自动化产线打造——比亚迪、长盈精密、劲胜精密等国内主要CNC加工企业几乎被华为、小米等包揽,初步估计国内CNC设备对应需求约14-23万台,以每台23万标准,中国市场有320-530亿元。同样负责上下料和装配的工业机械臂与外观、功能检测自动化设备市场也在猛增,类似于大族激光这类检测设备商与诸多工业机器人企业业绩也应此飘红。

▲自动化应用
除去设备商,3C产线集成商也逐渐增多,且普遍被看好。以橙子自动化为例,这家从事3C细分行业柔性生产线打造的企业,作为初创型企业,一诞生就受到多方青睐,各类投资纷纷入驻,业绩也有望突破亿元。
初步估计智能制造能够提升两倍人工效率以上,一般企业可在18-24个月内回本,而部分企业打出“一年回本自动化”口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