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翻股市!一只苹果引发血案
2018-05-18 02:15:4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冬梅
文/赵十一
4月份以来,苹果成为市场的焦点,这里说的不是手机,而是苹果期货。
苹果主力合约1810期货价格从3月30日6482元的收盘价,到5月15日逼近9000元大关,短短一个半月,累计涨幅高达38.75%,按10%的期货保证金比例计算,做多苹果的资金盈利接近4倍。
与此同时,成交量从4月初的不足20万手,飙升至5月15日的287.5万手;持仓量从4月初的3万余手,到5月15日达到30万手。
这边A股“入摩”,还在翘首期盼千亿资金驰援,那边苹果靠一己之力就干翻了大盘。
5月15日,苹果1810期货的成交额高达2528亿元。然而,A股沪深两市在5月15日的成交额分别只有1629.9亿和2151.2亿元。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十年来产量和种植面积稳步增长。2016年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产量达到 4388万吨,占世界苹果总产量(7716 万吨)的57%。如此高的产量使得大家印象中的苹果行情都是这样的:
此外与大蒜相比苹果供应量对价格敏感性相差,市场调节能力较弱,并且种植分散,囤积成本高、时间短,资金控制盘难度也高。然而事实却是,如今的苹果确实走出了大蒜的走势。这是否合理呢?
苹果大涨的主要逻辑是产量的锐减。
清明节之后,由于西北、甘肃、陕西、山西多个苹果产区发生倒春寒,甘肃预计减产70%-80%,陕西减产40%—50%,山东产区25%减产,整体预估减产数量30%,优果率下降,期货价格才出现快速上涨,貌似背后有其合理逻辑。
我国目前的苹果人均年消费量约为24.2kg/年,以14亿人口计算,总量为3388万吨,而2016年苹果总产量就达到了4388万吨,再加上各地的库存,因此即便是减产30%,价格也不至于涨的如此离谱。
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交割标准太高。
郑商所苹果期货的交割标准是一等或以上等级的红富士苹果,而且果径要大于等于80mm,苹果期货的标准仓单按国标看是差不多1.5级的苹果,这得是怎样一种“完美”的苹果啊。一般正常的苹果也就两块多一公斤,和交易所定的标准显然不是一个量级。
如此高的要求使得目前完全符合交割标准的苹果数量占比仅在20%左右。同时注册折算仓单,合格交割品占比必须至少需要达到80%,这意味着果农货几乎全部需要分拣才能达到交割标准。而注册标准仓单前人工分拣也提高了成本,大概的成本要增加0.15-0.2元/斤,折合盘面价格300-400元/吨。
苹果期货上市的初衷是,提高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能力和范围,助力国家扶贫攻坚战略。
在农业部认定的122个苹果重点县市中,有33个是国家级贫困县,涉及数千万果农的切身利益。
然而,就上述苹果期货交割标准与实际现货贸易环节情况对比来看,现实中流通的苹果标准化程度不及期货标准,果农的利益能否保证先不说,企业这边利用苹果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就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来看,苹果期货暴涨,投机者成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利用过高交割标准,以及减产等消息,多头避空行情明显。
一位期货业内人士表示,从交割库的角度来看,理论上苹果期货交割库可以交割的极限容量是非常有限,多头建立的持仓总量远远超过市场可供应量的买单,把目前所有的交割库库容翻倍,都没有盘面上这么多货,显然存在逼仓行为。
杠杆放大了利益,但也放大了人性的贪婪。公平公正的市场才能起到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对于操纵市场、扰乱秩序的行为一定要严惩不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