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复制苹果的酷产品模式

2018-05-14 19:57:4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秋军


  产品组合无缝对接

  苹果零售店是苹果区别于其他消费类电子商的一大特色。传统的电脑电子零售店都在地价并不特别昂贵的地段开店,但苹果店却选择高档时尚的购物中心,在英国、美国和日本的主要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哪里热闹苹果店就开在哪里。除此之外,苹果店还配备了大量的服务人员,让顾客了解苹果产品独特之处。传统意义上,店员的收入应该和该店的销售额挂钩,但在一个典型的苹果店里,有一大半的店员是跟销售无关的,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教顾客使用苹果产品,宣传苹果的产品,他们甚至不在乎顾客在店里泡了几个小时而什么都不买。

  虽然诺基亚、三星、索尼等消费类电子大厂,都在全球主要城市设有自己的产品“体验店”,但这些“旗舰店”主要以展示为主,并不指望能为公司挣来多少销售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全球的205家自营门店,2007财年获得了41亿美元收入,利润率达到14%。根据2008年第一季度财报,苹果有20%左右的销售收入来自于零售店,而且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3%。有行业分析师测算,苹果零售店每平方英尺的年销售额是4032美元,而蒂梵尼珠宝店为2666美元,消费电子零售巨头百思买为971美元,高档服装百货店Neiman Marcus为611美元,特色折扣连锁超市Target为300美元。

  苹果的另一大特色是,从硬件到软件,苹果提供的产品互为补充并且能够无缝结合,苹果的用户一般不需要寻找苹果公司之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巩固了用户的忠诚度。购买了iPod的消费者,可以通过iTunes购买音乐,而且iTunes上的音乐文件只能在iPod上播放;购买了iPhone的消费者,往往会考虑购买苹果Mac电脑,因为iPhone的很多应用软件只能在Mac上运行。对很多没有打算买苹果电脑的用户来说,他们愿意先尝试一下iPod或者iPhone。而通过这些产品,用户以低成本加入到苹果产品阵营中来,对这些小产品的喜爱和认同会让他们考虑购买苹果的电脑产品。此外,由于苹果几乎所有产品都基于统一的构架和风格,当用户购买了苹果的一种产品,新的产品能够很快上手。

  苹果电脑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表示,电影、图片和音乐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元素,科技下一步的发展就是围绕着怎样把这些元素巧妙地组合起来,“生活里需要的所有的东西都会跟着我们。”事实上,苹果善于做各种各样的整合。2007年5月,苹果宣布Apple TV用户可以浏览YouTube上500多万部的原创视频,或者直接通过Apple TV购买音乐和电视剧,Apple TV用户还可以在宽屏电视上以幻灯片或屏幕保护程序的方式观看Mac电脑上或者Flickr相册上的图片。不仅如此,苹果为用户提供了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使用不同的产品组合,从起居室到上班路上,再到办公室等等,苹果的产品不离左右。2006年7月,苹果与耐克合作推出“耐克+iPod”运动套件,在两间企业的零售店发售。该套件包括可放在跑步鞋内的感应器,可以和iPod无线沟通,跑步者可以根据运动强度听到量身定做的音乐。在听音乐的同时,感应器还追踪多项运动指标,通过iPod实时显示跑步者所用的时间、已完成的距离和速度,并配以语音提示。每次运动后,该套件还自动计算使用者所消耗的卡路里,跑步者还可以把成绩上载到电脑进行分析,通过网络和全球各地的跑步者比较成绩。

  持续性挑战

  因为创始人乔布斯的天才创意层出不穷,苹果不断推出“酷产品”的模式也被称为“创意工业化、流程化、量产化”,有人认为,未来苹果最大的风险就是“乔布斯的健康”。但是,也有业内专家表示,苹果始终没有摆脱模式是否可持续的问题:“酷”名声是线性累计的,每一次推出“酷产品”都为自己加分,提高了大众期望,而任何一次失败都会极大地破坏品牌。所以,苹果在每一次成功推出新的“酷产品”的同时,也在加大自己的品牌风险。此外,苹果是一家以创新见长的公司,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商业市场的导向性越来越强,产品设计越来越需要迎合大众口味,这导致研发方向日益大众化,很难再出现一些具有开创性的尖端产品,或是尝试一些没有经过大众测试、非常概念性的产品。未来苹果是否会像早期一样具有冒险精神,需要继续观察。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