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北研所的华为探秘荣耀10的新物种可能
2018-05-03 08:35:1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冬梅
不久之前,在愚人节那天发布了一条《发现手机摄影新物种》的推送,并将地点标注在华为北研所。

很巧的是,很快脑极体就有幸受邀前往华为北研所,对手机摄影新物种这件事进行了探访,并与华为无线终端芯片产品市场总监周晨与荣耀产品副总裁熊军民交流,获得了不少“猛料”。
我们知道,手机AI摄影最近被炒得火热,甚至很多专家认为AI在手机上的出现正在改写单反确立的摄影规则。即手机拍照的目标并不一定是肉眼还原,而是带给用户以美的体验和精致视觉感受。但很多朋友却表示,今天看到的一些AI摄影功能并没有如此“惊艳”的感受,这到底是为什么?
虽然目前荣耀10仍然没有露出庐山真面目,但通过这次探访,我们也已经可以略窥荣耀10的技术特征与产品价值逻辑,提出构建AI2.0模式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在两位专家看来,想要实现AI摄影的真正价值,我们就必须要理解三件事:移动AI必须基于终端算力;目前打着AI之名的手机产品有高下之分;移动AI的价值必须由万物识别、万众智慧中得来。
芯片上的魔比斯环:麒麟胜骁龙的因果逻辑作为两颗具有代表性的AI芯片,麒麟970和苹果A11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加入了AI任务专项处理单元。麒麟970在CPU、GPU等传统计算单元之外,新加入了一个最新的计算单元——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NPU。这三者分工明确,正如为了减轻CPU的计算负担而专门推出GPU来进行图形处理一样,NPU专用于卷积神经网络计算。
苹果推出的A11神经仿生芯片,则内置了神经网络引擎,来实现AI计算在终端运行。
这两大手机巨头的底层技术动作,说明把AI计算从云端转移到终端,实现端云一体化,是今天巨头间的某种共识。这样手机在处理AI任务时不受网络环境的限制,可以保证实时性和准确度,同时也避免了数据泄露的风险。

在北研所的探访中,专家谈到在今天算力是一切AI模型的基础。算力不够这件事,就像贫穷一样,会严重限制开发者的想象力。
反过来看,为什么这种技术价值逻辑,直到今天都没有在高通身上实现?技术问题与战略规划因素或许是原因之一。但更明显的可能来自商业模式的差异。
华为和苹果以开发手机为主要业务线,其芯片的研发贴合自家手机硬件发展。而高通作为全球移动芯片供应商,其面临的是整个手机行业无数产品的独特需求。摆在高通面前的,是冒险开发AI专项处理器,则很可能会在大量客户不需要的前提下平白增添巨额成本。那么更保守的方式来应对移动AI之变,当然是像晓龙845的解决方案一样,从异构计算调用的角度来匹配终端算力。但就像上面说的,这种模式会以牺牲精准度与功耗比为前提。
陷入不能不AI,又不能激进AI的矛盾中,今天的高通和晓龙系列芯片似乎陷入了一个魔比斯环。可以预见的是,骁龙无法短期摆脱目前的产品逻辑几成定局,而华为定制移动芯片的战略技术,进而催生的手机AI的规模化开发,其红利也开始大规模地浮现。
首当其冲的,或许就是所谓的移动AI2.0模式。
蛋糕还是甜点屋?移动AI2.0的价值内涵手机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在这几年愈演愈烈,从双摄,到曲面屏再到全面屏,任何手机行业的主流配置进化都必然引发行业跟风。而在苹果和华为纷纷选择投入AI战场的情况下,整个行业开始讲AI的故事也就成为必然。
进入今年之后,手机又来到了一个“无机不AI”的比拼时代。甚至千元机都要强调自己有AI摄影。可是AI摄影由哪些技术得来?究竟与不AI的摄影有哪些实质改变,似乎又是这些手机企业所无法回答的。
当然,搭载某个算法,甚至AI滤镜的手机也不能说就是假的AI。但就像上面说的篮球那样:对于AI来说,真假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问题是能做到多少。
在荣耀看来,AI2.0模式应该是基于麒麟970提供的专属AI算力、HiAI架构带来的开发者想象力,以及长期机器学习进程得到的拍照体验等等因素,最终交到消费者手中的AI摄影价值。集合了场景识别、模式推理与AI特效等多种要素,构成真正跨越式的AI体验,或许才能真正说的上是对消费者有意义的AI2.0。
这也就是蹭热点的AI与AI2.0的最大区别。一个是停留在有限数量的所谓AI应用,另一个则是提供开发出无数种AI可能性。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