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上硬件、材料、渠道伙伴,三星QLED的“立体战”
2018-04-29 10:26:5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丽
2018-04-28 09:15 来源:砍柴网 三星 /技术

1991年,随着外太空卫星信息技术的出现及深海技术的进步,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尝试了“大立体作战模式”,给全世界带来了震动。
“大立体作战模式”这个词拿来形容三星与合作伙伴在2018 QLED Forum上的表现可能最合适不过——硬件、材料、渠道合作商都被请到了现场,面板+硬件+材料+线上线下渠道商都成了阵营间对抗的成员。
电视面板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已经拉下了一张横贯QLED和OLED大网。这张大网背后坐落着硬件、材料到渠道等一系列厂商。
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比拼,已经在QLED、OLED之间徐徐展开。

标准与标准的争夺
电视面板领域这几年来一直贯穿着一条主线——三星主推的QLED技术和LG主导的OLED技术之间的“标准之争”。
2012年,三星和LG都曾推出过55英寸OLED电视,并在2013年试图商业化。
但是没过一年,三星就转移了战略——原因在于OLED生产工艺难度大,稳定性差,容易出现烧屏等现象。
在后来几年,三星接连投资了具备300项量子点技术专利的德国Nanosys公司,收购了美国量子点企业QD Vision。。
双方对于面板技术以及体验转化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双方在电视面板层面上选择了不同的道路。LG看重OLED面板轻薄且自发光的属性,一直守在OLED阵营改进产品。
现在看来,三星的抉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QLED性能稳定,能耗低,产能稳定,颜色鲜艳。在强光环境下、暗场环境下均保持舒适的亮度,而OLED在强光下画面表现暗淡;
2、因工艺限制,OLED面板长时间使用容易“烧屏”,三星则是与TCL联合推广推出了“十年不灼屏”的保证——事实上QLED电视本来也就不太可能出现烧屏现象。
美国知名电视测评网站RTINGS曾对QLED与OLED进行残影实验。测试所得,OLED电视有残影隐患,满分十分,OLED仅得5.4分,而QLED电视无残影问题,得分为10分。

3、价格因素看:QLED屏幕生产工艺相对更为成熟,高端电视价格总体更低,适合推广。今年年初,三星QLED光质量子点电视实现了一轮普遍降价。
65英寸Q9的售价为6000美元,而2018款65英寸Q9售价仅为3800美元。75英寸Q9的降价更为明显,足足降了4000美元。降价虽有和OLED阵营展开竞争的因素,但也是QLED技术成熟成本下降的结果。
事实上,家庭电视购买预算一般在1-2万元之间,而且对面板尺寸要求越来越大。过去的55英寸电视已经不够用了,都在往65英寸以及75英寸市场倾斜。
这对QLED绝对是利好消息,因为屏幕越大,QLED电视和OLED电视价格、稳定性对比,QLED越占优势。
从商业逻辑以及市场反馈来看,三星在QLED技术标准的推广中已占据一定优势。
阵营与阵营的对抗
QLED和OLED屏幕之间的“标准之争”实质上是三星和LG两家厂商以及两家厂商背后的电视厂商、面板厂商等两大供应链阵营之间的斗争。
QLED阵营这边包括三星、TCL,而OLED阵营则是包括LG、创维等。

这次2018 QLED Forum上,三星不仅请来了TCL这样的电视厂商,还请来了纳晶科技、北达聚邦这样的发光材料厂商,甚至还请来了京东、天猫、苏宁这些线上渠道商以及五星、四平等11家线下渠道商。
为了力推QLED标准,三星正在把上游的材料厂商、下游的电视厂商以及渠道商整合在一起,和OLED阵营打一场全方位、立体式的战争——这也是各方利好的做法。
从技术来看,三星正在团结纳晶科技、北达聚邦这些材料厂商。要知道,像纳晶科技2017年就正在浙江衢州建立生产基地,预计2018年建成,而且为客户提供约1500万台大尺寸QLED电视所需求的量子点材料。
据群智咨询的预测,量子点电视2017年的渗透率达3%,全球销量约700万台,2018年全球销量将增至1400万台。
可以说,纳晶科技这两年来建厂提高产能做法和三星量子点技术迅速落地有很大关系。QLED在产业链上下游的稳定推广,也可以保证纳晶科技、北达聚邦这些所有材料厂商都能因此获益。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