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屏下指紋新姿勢論指紋位置的改變
2018-04-11 07:55:0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冬梅
密碼,是對於財富的保障手段。而我們正在每一個能夠涉及財富的通路上,增加這種保障。從保險箱的鑰匙,到銀行卡的密保,從虛擬賬戶的指令牌,到PC的COMS鎖定。但是從智能元年一路走來,人們對智能手機的依賴性越來越高,出門的必需品也從“身手鑰錢”變成了“一手走天下”如何便捷的解鎖也變得更為重要。

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手機解鎖方式就是指紋識別解鎖。從滑動到按壓,指紋識別技術一直為智能手機開啟的便捷性保駕護航。在過往的每個時代中,指紋識別都在不同的位置,充當著不同的角色。下面,我們不妨上溯來看一看,當下已經成為我們下意識操作的指紋解鎖是如何一步一步融入我們的手機,進入我們的生活之中的。
指紋從無到有,手機電腦彼此邁進一步
我們先拋開黑白屏時代的指紋手機——例如西門子的某個SIT/SVT
正確的時間應該回到10年前,回到了一個塞班S60系統近乎獨孤求敗的世界裡,那時候的手機最核心的內容是打電話發短信,兼職玩一玩基於java的小游戲。那個時代的手機沒有密碼也不需要密碼,多數人解鎖手機的方式是“左軟鍵+*”當然鎖定的方式也是如此。
但凡事有例外,這第一枚指紋識別,就是出現在了獨孤求敗之外的世界中。那幾年還沒有賣牙膏的Intel,推出了當下超極本(Ultrabook)的曾祖——UMPC(Ultra Mobile Personal Computer),本意是作一個“最小巧的PC”概念,很遺憾當年這一條道路並沒有走通,但是當年邁出的這一步,卻恰恰與手機界邁出的一步疊在了同一個腳印上,從這一步開始,手機的性能越來越強,而筆記本卻越來越輕薄。

這個概念的踐行者,是當年多普達的母公司——台灣宏達電HTC,而這款產品定位為“具有強大移動辦公能力的通訊設備”,這款產品的名字叫做Shift,是一款雙系統(Vista+SnapVUE【可以理解為蜥蜴家的閹割WM6】)雙處理器(Intel 800MHz+Qualcomm 400MHz,對應上面雙系統)的產品,而這款手機+電腦的產品,可以說成為了第一款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手機,雖然他的指紋識別是源自始於ThinkPad筆記本的電腦解鎖邏輯。
這種邏輯下美中不足的是,啟動這個7英寸屏幕的巨獸,每次完全開機的邏輯是這樣的——開機→進入Windows Vista→指紋識別進系統→啟動SnapVUE系統,如果我們說在指紋解鎖的歷史上,每一次改進都是對操作體驗的一種突破性的追求,每次都是發現了局限然后變得越來越好,那這種好,是一種從無到有的好,雖然在現在的眼光看來,這個好很是雞肋,但卻開啟從0到1的進程構成了今天的0,1)。
相比滑動,可能這腦后一抹的風情更靠譜
隨后幾年,隨著HTC G1 Dream開啟的安卓戰爭逐漸拉開了序幕,而幕后的大推手Google也相繼出了自己的親兒子級標杆——眾多的Nexus。從鍵盤到觸屏時代后,第一茬割韭菜一樣的洗牌開始了。
在系統及OS方面,塞班從S60v5開始強擼觸屏,最后檣櫓灰飛煙滅﹔胖子(Palm)和蜥蜴(WinCE)這對多年的老冤家手拉手一起倒地﹔更名為iOS的家伙開始收割app store的紅利﹔BBer們的摯愛開始固守城池﹔而從一部《手機》電影被人熟知,開始搭載於Motorola 388/388c並飽經風雨的開源系統——linux,則是如同梅長蘇一般打碎重拼,以Android之名開始橫掃整個手機市場(當然,現在他有兩個子系統,一個叫Android,一個叫安卓,相信那些不裝谷歌空間apk不刷機就連Steam密保都用不了的人,一定懂我侃的是什麼:)
在產品品牌方面,我們看到了從G1 Dream到G7 Desire快速崛起的火腿腸﹔看到了另辟蹊徑從Bada折騰到Tizen,卻始終Galaxy當家的三桑﹔看到了一次次推出“iPhone殺手”卻屢屢敗在電阻屏上,從聯合Intel出Meego到搭載MS的Mango的塞班皇帝,隨著第一階段的硝煙散盡,電容屏搭載下手機解鎖的方式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天翻地覆……不過,在安卓最初的幾年,他的解鎖界面是這樣的。

說這種界面簡單吧,繪制圖形的人最后累的夠嗆,時不時的還經常如吃雞選點一般的日常手滑鎖死屏幕﹔說這種界面復雜吧,又是一個標准防君子不防小人得設計,想破的人幾乎沒有破解不成的。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