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华为今年破格提拔6千人 企业需要新鲜力量
2018-04-02 04:53:1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冬梅
整体上公司的组织运作要从管控型转向支持作战型。组织运作是为了作战,不是为了管控,管控是管控问题,怎么把自己的作战也管控的动弹不得了呢?基于信任的管理就是减少不必要的汇报、不必要的PPT、不必要的组织层级。在运作方式上,我们要逐步推广“平台+业务团队”的方式,这是一种理念但实现的方式很多。希望职能部门要平台化、平台要服务化、服务要市场化,平台不能变得很笨重,平台的厚度要根据一线的调用来决定,反过来才能挤压平台的成本,最后平台与前线是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公司仍然需要构建流程化组织,否则大兵团作战将来怎么实现,但流程的繁琐不是科学,但必须先立后破。眼镜蛇摆动就是是最好的KPI运作,眼镜蛇蛇头摆过来,关节跟随着动,身体就摆过来了,但关节之间连接是没有变化的。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上后勤表现很好,其实就是很好的流程化运作。我们公司现在左讨论右开会,但组织运作僵化,流程管控僵化,还需要节节审批,真不如国企中国铁道的高铁运营管理。
但现在流程差,不等于不建立流程组织,虽然流程有非常多的毛病,但还支撑了这么大公司的运作,这个流程虽然有问题,但是还得继承与优化,抛弃了流程运作,我们就是游击队。要逐步改变流程决策机制,对不确定性事务是以主官为主体的团队决策,确定性事务是以高级职员为中心的首长负责制。我们一年20万个会议,在咖啡厅开的小型会议还没有统计在内,办公会太多了,AT会也多,权力也过大。高层委员会集体决策针对的事是很重要的,可以不着急、慢慢来。
但中基层的日常运作就不能完全套用这个体系,确定性的事务实行首长负责制,决策速度应该很快,而不是放在每月一次的会议上决策。变革指导委员会自身要对准多产粮食,而不是流程完美的自我欣赏。要推动基层的流程可裁减运用、过程文件的日落、不科学文件的优化活动进行。看看哪些地方适合实施首长负责制?如果取消ST,也需要拿出替代性的管理机制,实现软着陆。变革委员会要有主动改进的动力,目标是多产粮食,全是大官又不推动,不如进来一些愿意推动改进的优秀的二等兵。
七、人力资源工作的重心是以业务为导向,一切都是为业务服务的。
人力资源工作的重心与财务相比是类似的,对财务的要求是“以业务为导向、财务为监督”;但人力资源不叫监督,人力资源一切都是为业务服务的。
人力资源不能总是跟着业务屁股后面走,人力资源职员系统不能满足于专业运作,必须了解一线业务实际需求;人力资源主管必须来源于业务领域,来源于一些成功的项目经理、成功的主官。人力资源主管必须是业务先锋,这样才明白管什么,也才找得到明白人,不然怎么识别人才呢?没有这种业务经验的人力资源人员,要先从一般职员做起,而且不能权力过大,权力在主官手里,他先从做好支撑工作开始。
人力资源队伍可以超过一些编制,让人员跳出人力资源自我封闭的体系外面去循环,人力资源队伍包括干部系统的人员,要保持三分之一的队伍参加到作战队伍里面,混杂在作战队伍里面,不断地循环轮回。不循环对业务太不知晓,就无法与业务有共同语言,就不能很好的识别人才和洞察问题,就只能起到秘书作用。当然队伍中有少量秘书性的人员,不计入作战循环也是可以的。
在这种干部的循环过程中不是易岗,只是循环,别把工资给他降了。下去的人力资源干部不要强调自己是来锻炼的,要强调自己是来参战的,在战火中是有牺牲和淘汰的,我们没有锻炼这个名词。我们要去摸索解决合理的干部和职员循环。
人力资源的政策管理是以适应业务、使能发展为目标的,而不同的业务的运营特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比如,各业务所需要的内外资源不同、队伍中新老员工构成的需求不同、集体与个体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不同、组织运作的模式不同。因此,过去习惯的全要素、一刀切的政策管控模式必然带来人力资源政策在具体执行中的捉襟见肘、左右为难。
人力资源政策的管控要紧紧抓住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传承、关键高层干部和结构性激励框架管理等等一系列集团一致性管理的关键核心,而在与业务强相关的组织、调配、考核、具体分配等事宜上,开放一定的差异化政策制定的空间,鼓励业务部门主动寻找能适应自身业务、激发组织活力的管理办法,对于主动尝试的政策改进不要简单说NO。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