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极端是当 HTC 曾尝试过的 UltraPixel 超像素技术,它没有像诺基亚一样选择超大的感光元件,而是试图靠低像素值来获得大 2 倍的单像素面积以获得更高的纯净度,但实际上不管是 M7 还是 M8,400 万像素带来的细节根本不够看,更很难让消费者去理解低像素背后的特性。
所以,不管是那颗 4100 万像素的摄像头还是 PureView 技术,它们最终都成了那个时代变革节点中的过客。倘若放在今天,我们不敢说商业上一定会成功,但起码在各个层面上,PureView 技术都能获得更好的展示平台,也不会就那样无疾而终了吧。
四散东西的诺基亚团队
PureView 技术的实现源于诺基亚影像部门多年的努力,在 2013 年,诺基亚曾发表过一篇关于 PureView 超采样技术和产品的论文,文章的作者有四位,分别为 Tero Vuori、Juha Alakarhu、Eero Salmelin 和 Ari Partinen,他们大多都参与了诺基亚和微软 Lumia 时代的 PureView 影像开发工作,也都是当年的技术专家。

6 年过去了,微软和诺基亚的联姻也不复存在,那这 4 人现在都在做什么呢?我们从他们各自的 Linkedin 页面中看到如下的信息:
Tero Vuori 离开微软后,于 2015 年末加入英特尔,主要负责图像测试方面的工作。
Juha Alakarhu 在 2016 年离开微软,之后曾短暂回归诺基亚负责 Ozo VR 相机业务,但在这个业务终止后,Juha Alakarhu 在今年加入美国 Axon 公司带领新的影像团队,就是那家之前做 Taser(泰瑟枪)的技术公司。
至于 Ari Partinen 则没有随诺基亚加入微软,他在 2014 年加入苹果,担任高级影像工程师。

最值得关注的是 Eero Salmelin ,他在 2016 年离开微软后,于同年 9 月加入华为。
按照华为官方宣传的说法,这次的华为 P20 摄像头是华为影像部门与日本图像所、芬兰研究所以及索尼共同开发出来的,其中地处芬兰的研究所,很难不让人想到曾经的诺基亚。

目前华为在芬兰赫尔辛基和坦佩雷设立了两个研究中心,在一份 2016 年的《华为在芬兰设立新的研发中心》的新闻中,时任华为芬兰研发中心主管 Mikko Terho 表示:“芬兰坦佩雷研发中心的队伍主要开发相机解决方案以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成像和音频算法。”
有趣的是,Mikko Terho 在 2012 年前也一直在诺基亚工作。

前几天,微博上的@MaidouDEmaidou 也透露了不少信息,他在评论中表示,华为的芬兰研究所基本将诺基亚 808 和 1020 “基本整编的队伍”收入麾下。
综合以上信息来看,本次华为 P20 Pro 的这颗 4000 万像素的摄像头,或许还真的获得了 6 年前诺基亚影像团队的助力及调教。
华为 P20 Pro 成了 PureView 技术的“精神续作”
从硬件上看,本次华为在 P20 Pro 尝试使用了三镜头设计,其中的 4000 万像素的主摄像头采用了 1/1.7 寸的感光元件,这已经比三星 Galaxy S9+ 采用的 1/2.55 寸和索尼XZ Premium 的 1/2.3 寸都要大不少,基本是目前主流旗舰机中规格最大的。
采用大尺寸感光元件的优势已经不用多说了,面积越大意味着采集的光学信息更多,对暗光和夜景环境拍摄是大有帮助的。

(图片来源:CNET)
而且从华为 P20 Pro 的背部外观上看,塞下这么大一块感光元件后,镜头体积和外观似乎并没有和其它手机有明显不同,虽然这颗超高像素的摄像头没有配备光学防抖(华为称本次以 AI 为基础实现手持防抖),也没有氙气闪光灯这么占空间的部件,但至少大部分人不用再为诺基亚时代的“妥协和不完美”买单了,也让我们对华为 P20 Pro 的内部结构感到好奇。
从原理来说,这颗 CMOS 采用的称为“Quad Bayer”的阵列设计,和当年 PureView 的超采样十分相似。华为 P20 Pro 在自动模式下并非直接输出 4000 万像素的照片,而是会使用 4 像素合 1 的方式,靠 4000 万像素感光元件输出一张 1000 万像素的照片,以有效提升暗光场景的拍照能力。

(图片来源:Androidauthority)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