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ySQL全局共享内存介绍

2019-01-05 10:03:35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刘景俊

表定义信息缓存(Table definition Cache)

表定义信息缓存是从 MySQL5.1.3 版本才开始引入的一个新的缓存区,用来存放表定义信息。当我们的 MySQL 中使用了较多的表的时候,此缓存无疑会提高对表定义信息的访问效率。MySQL 提供了 table_definition_cache 参数给我们设置可以缓存的表的数量。在 MySQL5.1.25 之前的版本中,默认值为128,从 MySQL5.1.25 版本开始,则将默认值调整为 256 了,最大设置值为524288。注意,这里设置的是可以缓存的表定义信息的数目,而不是内存空间的大小。

二进制日志缓冲区(Binlog Buffer)

二进制日志缓冲区主要用来缓存由于各种数据变更操做所产生的 Binary Log 信息。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MySQL 并不是每次都是将二进制日志直接写入 Log File,而是先将信息写入 Binlog Buffer 中,当满足某些特定的条件(如 sync_binlog参数设置)之后再一次写入 Log File 中。我们可以通过 binlog_cache_size 来设置其可以使用的内存大小,同时通过 max_binlog_cache_size 限制其最大大小(当单个事务过大的时候 MySQL 会申请更多的内存)。当所需内存大于 max_binlog_cache_size 参数设置的时候,MySQL 会报错:“Multi-statement transaction required more than ‘max_binlog_cache_size' bytes of storage”。

MyISAM索引缓存(Key Buffer)

MyISAM 索引缓存将 MyISAM 表的索引信息缓存在内存中,以提高其访问性能。这个缓存可以说是影响 MyISAM 存储引擎性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了,通过 key_buffere_size 设置可以使用的最大内存空间。

InnoDB 日志缓冲区(InnoDB Log Buffer)

这是 InnoDB 存储引擎的事务日志所使用的缓冲区。类似于 Binlog Buffer,InnoDB 在写事务日志的时候,为了提高性能,也是先将信息写入 Innofb Log Buffer 中,当满足 innodb_flush_log_trx_commit 参数所设置的相应条件(或者日志缓冲区写满)之后,才会将日志写到文件(或者同步到磁盘)中。可以通过 innodb_log_buffer_size 参数设置其可以使用的最大内存空间。
注:innodb_flush_log_trx_commit 参数对 InnoDB Log 的写入性能有非常关键的影响。该参数可以设置为0,1,2,解释如下:
* 0:log buffer中的数据将以每秒一次的频率写入到log file中,且同时会进行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同步操作,但是每个事务的commit并不会触发任何log buffer 到log file的刷新或者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刷新操作;
* 1:在每次事务提交的时候将log buffer 中的数据都会写入到log file,同时也会触发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同步;
* 2:事务提交会触发log buffer 到log file的刷新,但并不会触发磁盘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同步。此外,每秒会有一次文件系统到磁盘同步操作。

此 外,MySQL文档中还提到,这几种设置中的每秒同步一次的机制,可能并不会完全确保非常准确的每秒就一定会发生同步,还取决于进程调度的问题。实际 上,InnoDB 能否真正满足此参数所设置值代表的意义正常 Recovery 还是受到了不同 OS 下文件系统以及磁盘本身的限制,可能有些时候在并没有真正完成磁盘同步的情况下也会告诉 mysqld 已经完成了磁盘同步。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