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阿里、京东、网易都在农村做这事,“智能养猪搞得好,
2018-07-14 21:01:5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秋军
品途解读:互联网、IT巨头纷纷在AI养殖业进行布局。AI+养殖,看似毫无关联,根本不在一个时代的两件事,现在似乎成为了各方科技公司追逐的热点。
2018年5月1日,马云去了一趟以色列。
以色列基本座落在沙漠之上,土地贫瘠。但这个小国家成为了中东地区为数不多的实现粮食自给的国家。究其原因,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傲视全球。
在农业方面,中国还有太多功课要补。关注农村的马云自然不会忽视这一点。
镜头拉远,转向亚洲大陆的另一边,一群工程师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一旦完成,阿里云在ET大脑的产业布局上又能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农业。
而此时,几位工程师已经在猪圈里待了71天。每天都需要观察猪的吃喝拉撒,来研发让猪更舒服的养殖系统。

而在一年之前,华为已经低调推出了养殖项目——牛联网。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将养牛这一件看似传统的产业加上了技术的光环。
AI+养殖,看似毫无关联,根本不在一个时代的两件事,现在似乎成为了各方科技公司追逐的热点。
科技公司抢占畜牧业
四川自贡,一座占地数十万平米的建筑内,上百万头猪正在茁壮成长。
这些猪肯定不会想到,它们打一出生起,就被各种高科技圈养,成为重点观察的对象。
另一方面,负责饲养的人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养猪的劳力。
目前,全国大中型的养猪场已经过渡到信息化的阶段——使用ERP系统来记录饲料采购情况、产供销管理等。而这种方式并不能改变效率低下的事实——在猪舍中,饲养员仍旧需要手工记录每一头猪的各种状况,比如是否发情……等等。
然而,一个人能记录一百头猪,假如这个数字上升到数万甚至数百万的量级,人类必然无法做到详细记录每一头猪的数据。
不仅是养猪如此,畜牧业普遍存在纯依靠人工经验来判断执行从而导致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也催生了科技公司赶来救场希望改变行业的举动。
阿里云的ET农业大脑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一套简单的ERP软件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智能化将成为阿里云农业大脑在养殖业的主旋律。
养猪的产业链条相当长,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需要200天,而在这200天内,猪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会威胁死亡——用「命途多舛」来形容猪的一生一点也不夸张。
以疾病为例,如果猪生病咳嗽,饲养员不在现场的话,很难分辨猪是否有生病的迹象。
“传统养猪的痛点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投入人力比较大,以及投入人力也不容易发现的问题。”阿里云ET农业大脑负责人郑斌告诉品途商业评论(ID:pintu360),特驱集团最初找到阿里云,希望将自己的项目上云,但经过调研之后,郑斌发现,养猪过程中需要的人力太多,有些过程可以用计算机来替代。

2018年2月,阿里云与特驱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人工智能收集数据,对猪的生产、管理、防疫等方面进行监控、预警及给出操作建议。
最终目的,也就是通过智能化养猪,解放人力,提高猪场的生产成绩。
此前,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同样一家巨头试图用技术改造养殖业。 华为用了另一种生物——牛,来当做AI养殖的实验对象。
“猪栏前增加了二维码”
郑斌了解到,外国的养猪场以自动化为主,以大量自动化设备提高养猪效率。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养殖以人工为主,少量生产设备半自动化,效率相对较低。
一个显著的指标是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世界顶级养猪国家丹麦、荷兰的PSY是32头 ,中国只有20。意味着平均每头母猪的生产效率差12只。
显而易见的差距之下,智能化成为养猪产业的当务之急。在阿里云看来,通过对猪场的智能化改造,短时间内就能赶上国际水平。
养猪这件事,要怎么和人工智能联系在一起? 母猪难道要变「钢铁猪」吗?
阿里云工程师们在四川待了三个月,把一套系统研发出来。郑斌表示,从猪出生开始的四个环节,出生、育肥、配种、生产,阿里云均有深度参与。
在与养猪场深度接触的时间里,郑斌发现,图像识别和声学技术可以在过程中解决很多问题,在这个大方向之上,团队按照猪的成长过程,逐步细化出几个阶段。
在仔猪出生的阶段就面临着死亡的危险:抢不到奶,或者被母猪压到。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