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向西北转移 50 公里
2018-07-12 20:46:0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振洲
企业搬迁,可以依靠公司本身来解决,而住房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属于社会功能转移,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企业以及所在地的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出手解决。
为了解决员工搬往松山湖后的住房和子女教育问题,华为出手一点也不吝啬。

▲ 仍然在建的华为松山湖总部,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从 2015 年开始,华为已经拿下共十宗限价住宅用地,用于建设员工配套住宅。在今年年初,华为已经开始在松山湖向员工提供共计3 万套的住房,其中在松山湖溪流背坡村的第一批住宅,可以容纳 5000 多人居住。

▲ 清澜山校园规划图,图片来自:清澜山学校
华为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在松山湖合作办校,由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出资,由清华附中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和运行。目前清澜山学校的招生对象为学前班至 12 年级的学生。
华为深圳总部,已经是一座有着完整基本设施的“城邦”,食堂、住宅、医院一应俱全。然而从松山湖总部的规划看来,他们是要在当地建一个更加完整的“城邦”。
近些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科技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有过搬家史,从城中心向外搬,获得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在人口密集、用地紧张的北京,新浪从四环内搬到了五环外的后厂村,京东从北四环搬到了东五环外的亦庄,网易从五道口“宇宙中心”刚搬到了西二旗。只是北京很大,往京郊转移依然是在北京。

而以华为的体量,以及他们的用地需求,深圳的土地供应能力无法满足,华为只能从深圳龙岗区的坂田上高速,往西北走上 50 公里左右,找到松山湖,也出了深圳。
“感觉自己更喜欢深圳吧”
7 月 1 日搬迁的这一部分员工只是其中一个批次,据称,华为深圳总部的上万名员工,将分为三个批次搬往松山湖总部。在深圳坂田的基地,还有不少人,在等待下一个搬迁批次的通知。
一个入职华为超过十年,评级在 18 级的研发人员告诉爱范儿,他们部门的搬迁时间还没有确定,但能够确定的是,肯定要搬往松山湖。
作为已经买房定居在深圳、孩子妻子也在深圳的人,他显得有点无奈,但他选择服从安排,“习惯了深圳,肯定是希望留在深圳,在家的附近,搬去松山湖了以后,会每天坐班车上下班”。
东莞松山湖与深圳龙岗之间的高速路并不短,自己开车不仅累,还需要每天 40 元的高速路费。对于加班是常态的华为研发员工而言,每天加班后依然需要赶晚班班车返回深圳,确实是一件挺累的事情。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另一位入职华为两年的研发人员,他目前所在的部门将在近期搬往松山湖,为了留在深圳,他正在申请转到不需要搬走的部门。虽然松山湖的环境会比深圳好一些,提供的福利也不薄,他说:“反正对东莞没什么兴趣,想留在深圳也没有其他原因,主要还是感觉自己更喜欢深圳吧。”
而深圳的猎头最近也在密集出手,挖那些不愿意前往东莞的华为员工,这次搬迁涉及的华为研发员工,他们在深圳南山科技园那一圈,总能找到对应合适的岗位。
40 岁的深圳对科技公司依然有吸引力
虽然从 2014 年开始,深圳就有科技公司陆续搬往东莞、惠州这些周边城市,手机厂商 vivo 也要搬往东莞。但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深圳,依然是人才吸引力强劲的城市。
今年 6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发布第十六版《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显示,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蝉联第一,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第四,宜居竞争力指数位居第十。
在评估城市竞争力的三个指标——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经济活跃度上,深圳的表现是这样的:
人口密度:6000 人 / 平方公里,全国平均水平 41 倍,全国第一世界第五,依然在加速流入
经济密度:深圳地均 GDP 达 11.24 亿元,全国首个地均 GDP 超过 10 亿大关的城市
经济活跃度:创业密度全国第一,每千人拥有的商事主体、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今年 6 月,深圳也加入了“抢人”大战,政策包括:大专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落户,系统自动“秒批”;今年起新增安居房、公租房等,比例不低于 60% 等。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年轻活力有专长的人才是保持自身竞争力继续上扬的重要保证,对于科技公司也是如此,优质人才与科技公司相互聚集。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