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不到华为四分之一,中兴手机价值100亿美金的中国教训
2018-07-04 12:59: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秋军
曾学忠近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透露,“中兴总体计划要建设3000~4000家门店,主要投向公开渠道,一线城市会建1~2家旗舰店。”
这是“亡羊补牢”的市场反应。近年来,随着手机硬件技术创新进入瓶颈期,渠道变为重要竞争战场。国内手机厂商的竞争已经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各家对渠道的投入不断加大。
要知道,国内另外一家领先的手机玩家OPPO,渠道从2013年的5万家左右,扩充到了2015年的近20万家。而去年业绩表现不错的VIVO、金立,甚至华为,社会渠道也动辄以数万家计。
IT互联网观察家、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在接受创业家&i黑马采访时表示:“从现在来看,渠道正在回归,互联网线上渠道(销量贡献)目前也就占3成,重点还是线下,OPPO、VIVO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们用了很多年时间建立了线下渠道体系。”
互联网品牌厂商的下沉也给了中兴线下渠道建设不小的压力。丁少将认为,包括互联网品牌在内的厂商都在走全渠道模式,而且均倾向于有自己掌控的零售终端。“这是浩大的工程,一般还是会选择和线下零售商合作。”
中兴同样希望打造自己的线下渠道体系。然而,“晚到”的渠道重金投入,实际与赌博无异。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就曾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旗舰店对于手机品牌的塑造比较有帮助,但是对于销量并不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同时,让任何一个厂商全国开上千渠道店,一家店平均几十万的月租都是极具风险的。”
曾学忠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承认,原来中兴手机不会玩渠道,为此他特意聘请了一批能人,今年中兴手机除了建设线下门店和旗舰店外,同时还重点拓展校园渠道。
| 曾经混乱的产品战略
互联网分析师、自媒体人姜伯静向创业家&i黑马表示,中兴手机产品质量不足、用户体验差,比如“操作系统不及时更新”问题已成为消费者吐槽的焦点。
曾学忠在谈及固有管控模式和品牌缺失时,做过类似的反思:在依赖运营商市场的时候,同时做上百款产品,管控模式也适配这套规则,出了一些低质量的产品,成为伤害品牌的第一要素。
中兴手机的产品定位亦不精准。“中兴的产品相互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从老年功能机到低端智能机,产品太分散。”深圳市手机行业协会会长孙文平告诉创业家&i黑马。
丁少将认为:“消费者直接的感知还是硬件本身。在硬件差不多的情况下,谁渠道能力强谁优势就大。如果硬件很差,渠道再强也会很快没落。”
早在2012年,侯为贵就曾提及中兴终端要在中高端市场形成突破。这一具有预见性的想法,很快被实施,2013年中兴手机推出了高端产品Grand S,可惜太早,成了先烈。
2014年1月份,曾学忠决定重启精品产品战略,产品数量从300多款减到76款,为此不惜整整18个月没新品,直到2015年,天机系列上线,开始改变中兴手机的产品困局。现在,中兴手机产品主要集中在Nubia、Blade、Axon三个系列上。
| 不懂营销
业内曾把中兴的灵魂人物侯为贵比作牛,因此这家企业也带有鲜明的稳健风格。与高调、张扬的友商们相比,中兴的营销宣传显得保守、内敛。
如果说OPPO和VIVO是靠大打广告+渠道分销胜出,小米是靠互联网营销胜出,那么中兴手机在两者上都做得不温不火。
中兴手机在内部曾经也呼吁学习小米。“内部大量喊口号向小米学习,但长期没有放开手脚真正去做,”一位不愿具名的员工说,“也许是兔子太多,也许是体制(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混合经济模式)问题,我觉得可能这两点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2012年中旬,侯为贵接受采访时感慨:“2005年苹果才开始做终端,2007年产品才进入市场,至今(2012年)才不过做了7年时间。而我们做了14年,差距还是那么大!终端其实是消费品,我们在这个方面的积累还是比较少,这也给我们很大的教训。”
曾学忠承认:“以前我们不懂营销,但今年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在品牌上也渐渐知道怎么玩了。”现在,中兴手机已尽量“消费品化”,比如2016年请 C罗代言努比亚,请朗朗给Axon天机系列代言。
| 机制之痛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